卷二·秦用他国人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候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七国争夺天下,没有不广泛搜罗四方游说的人才的。但六国所任的相国,都是他们的族人和本国人,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任用太子为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最初和秦国商讨大计,追被削平其他国家以开创霸业的是魏国人公孙鞅(商鞅)。其他如楼缓是赵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王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而没有一点疑心,之所以最终能兼并天下,便是依赖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乎灭掉了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意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诸侯都恐惧楚国的强盛,而吴起却是卫国人。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