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汉昭顺二帝
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许,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然和帝时,窦宪兄弟专权,太后临朝,共图杀害。帝阴知其谋,而与内外臣僚莫由亲接,独知中常侍郑众不事豪党,遂与定议诛宪,时亦年十四,其刚决不下昭帝,但《范史》发明不出,故后世无称焉。顺帝时,梁商为大将军辅政,商以小黄门曹节用事于中,遣于冀与交友,而宦官忌其宠,反欲害之。中常侍张逵、蘧政、杨定等,与左右连谋,共谮商及中常侍曹腾、孟贲,云欲议废立,请收商等按罪。帝曰:“大将军父子我所亲,腾、贲我所爱,必无是,但汝曹共妒之耳。”逵等知言不用,遂出矫诏收缚腾、贲。帝震怒,收逵等杀之,此事尤与昭帝相类。霍光忠于国,而为子禹覆其宗,梁商忠于国,而为子冀覆其宗,又相似。但顺帝复以政付冀,其明非昭帝比,故不为人所称。
汉昭帝十四岁,能够察知霍光的忠诚,知道燕王上书的虚假,杀桑弘羊、上官杰,后代说他英明。然而汉和帝时,窦宪兄弟专权,太后垂帘听政,共谋杀害皇帝。和帝暗中了解到他们的计划,但和内外大臣不能接近,他知道中常侍郑众不巴结豪们奸党,遂和郑众定计,杀掉窦宪,当时也是十四岁。刚烈决断不比昭帝差。但范哗《后汉书》没指出这点,所以后代没有人称赞和帝。汉顺帝时,梁商任大将军辅佐政事,梁商因为小黄门曹节侍候皇帝,就派儿子梁冀和他交朋友,但太监们息妒他们得到皇帝恩宠,反而想害他们。中常侍张逵、蘧政、杨定等,与皇帝左右的人共同策划还蔑梁商及中常侍曹腾、孟贲,说他们想另立皇帝,要求逮捕梁商等治罪。顺帝说:“大将军父子是我所亲近的,曹腾、孟贲是我喜欢的,决没有这种事,只不过是你们忌妒他们罢了。”张逵等知道顺帝不听他们的话,遂假托皇帝诏命逮捕曹腾、孟贲。顺帝大怒,把张逵等抓起来杀了。此事尤其与昭帝相似。霍光忠于国家,却因为儿子霍禹的罪恶灭了族,梁商忠于国家,却因为儿子梁冀的罪恶灭了族,这事又相似。但顺帝又把政圈交托给梁冀,他的英明不能和昭帝相比,所以不被后人称道。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