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汉采众议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损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万汉元帝时候,珠崖(今海南琼山县东南四十里)反叛,几年平定不了。皇帝和大臣商议使用兵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应当打。皇帝便问丞相和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打,丞相于定国以为贾捐之的建议对,皇帝采用了贾捐之的意见。就撤消了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兰于既归服了汉朝,上书说愿意保卫汉朝边塞,从上谷(今北京市怀来县东南)以西,撤走汉朝守边的军队,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皇帝让大臣们商议,都以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疆情况,以为不可答应。皇帝询间情况,侯应提出了十条不能答应的意见,皇帝于是下诏不要再谈撤掉边备的意见。汉成帝时候,匈奴使者想要投降,皇帝让大臣们商议,大巨们主张应按旧例接受他投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可答应,皇帝采纳了谷永的意见。使者果然是诈降。汉哀帝时侯,单于要求朝见皇帝,皇帝不想答应,便征求大臣意见,大臣们也认为耗费国家钱财,不宜答应,单于使臣便走了。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皇帝省悟过来,召回匈奴使臣,另写了诏书,答应了单于的请求。汉安帝时候,大将军邓鹭想放弃凉州(今甘肃陇县),加强力量,以对付北方边患。朝廷召集公卿商议,都以为可行,郎中虞诩陈述了三条意见,以为不能放弃。于是又召集四府(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商议,都同意虞诩的建议。北匈奴再度强盛,西域诸国断绝了和汉朝的关系,大臣们多主张关闭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和西域断绝交往。邓太后召来军司马班勇,询问他的意见,班勇以为不宜断绝,于是采纳了班勇的意见。汉顺帝时候,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蛮反叛,皇帝召集公卿百宫和四府的僚属商讨对策,都主张派大将进兵征讨,议郭李固提出反对意见,要求选派刺史太守去安抚,四府都听从了李固的意见,岭南又安定下来。汉灵帝时候,凉州军士骚乱不止,司徒崔烈以为应该放弃,朝廷乃召集公卿百官商议,议郎傅燮以为不能放弃,皇帝听从了傅燮的建议。这八件事,都关系着国家成败,当时公卿百官都有了共同意见,贾捐之等八人,都是郎、大夫一类的小官,却敢提出不同意见。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都不是英明的皇帝,都能够违背众人,听从他们的意见,大臣们不论贤愚,也不再坚持前议,这是公道还存在的表现。每件事都能这样,天下还有不太平的吗?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大戴礼记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