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卷上·病·中风论
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各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此大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万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譬之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垣者。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家人以御盗也。最又不然。盖服纯补这药,断无专补正不补邪之理,非若家人之专于御盗贼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属虚,骤病属实。所谓虚者,谓正虚也。所谓实者,谓邪实也;中风乃急暴之症,其为实邪无疑。天下未有行动如常,忽然大虚而昏仆者,岂可不以实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属阴虚、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症加减之。汉唐诸法俱在,可取而观也。故凡中风之类,苟无中脏之绝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无恙者甚多。惟服热补者,无一存者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孽海花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别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