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卷上·病·中风论
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各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此大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万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譬之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垣者。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家人以御盗也。最又不然。盖服纯补这药,断无专补正不补邪之理,非若家人之专于御盗贼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属虚,骤病属实。所谓虚者,谓正虚也。所谓实者,谓邪实也;中风乃急暴之症,其为实邪无疑。天下未有行动如常,忽然大虚而昏仆者,岂可不以实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属阴虚、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症加减之。汉唐诸法俱在,可取而观也。故凡中风之类,苟无中脏之绝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无恙者甚多。惟服热补者,无一存者矣。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六韬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