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卷下·古今·邪说陷溺论
古圣相传之说,揆之于情有至理,验之于疾有奇效。然天下之人,反甚疑焉。而独于无稽之谈,义所难通,害又立见者,人人奉以为典训,守之不敢失者,何也?其所由来久矣。时医之言曰:古方不可以治今病。嗟乎!天地之风寒暑湿燥火犹是也,生人七情六欲犹是也,而何以古人用之则生,今人用之则死?不知古人之以某方治某病者,先审其病之确然,然后以其方治之。若今人之所谓某病,非古人之所谓某病也。如风火杂感,症类伤寒,实非伤寒也。乃亦以大剂桂枝汤汗之,重者吐血狂躁,轻者身热闷乱,于是罪及仲景,以为桂枝汤不可用。不自咎其辨病之不的,而咎古方之误人,岂不谬乎?所谓无稽之邪说,如深秋不可用白虎。白虎乃伤寒阳胆之药,伤寒皆在冬至以后,尚且用之,何以深秋已不可用?又谓痢疾血症,皆无止法。夫痢血之病,属实邪有瘀者,诚不可以遽止;至于滑脱空竭,非止不为功,但不可塞其火邪耳?又谓饿不死之伤寒,吃不死之痢疾。夫《伤寒论》中,以能食不能食,验中寒、中风之别,其中以食不食辨证之法,不一而足。况邪方退,非扶其胃气,则病变必多。宿食欲行,非新谷入胃,则肠中之气,必不下达。但不可过用耳。执饿不死之说,而伤寒之禁其食,而饿死者多矣!胃痢疾为吃不杀者,乃指人之患痢非噤口,而能食者,则其胃气尚强,其病不死,故云。然非谓痢疾之人,无物不可食。执吃不杀之说,而痢疾之过食而死者多矣!此皆无稽之谈,不可枚举。又有近理之说,而谬解之者,亦足为害。故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思历试,方不为邪说所误。故圣人深恶夫道听涂说之人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梁书
- 陈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幽梦影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