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卷下·古今·邪说陷溺论
古圣相传之说,揆之于情有至理,验之于疾有奇效。然天下之人,反甚疑焉。而独于无稽之谈,义所难通,害又立见者,人人奉以为典训,守之不敢失者,何也?其所由来久矣。时医之言曰:古方不可以治今病。嗟乎!天地之风寒暑湿燥火犹是也,生人七情六欲犹是也,而何以古人用之则生,今人用之则死?不知古人之以某方治某病者,先审其病之确然,然后以其方治之。若今人之所谓某病,非古人之所谓某病也。如风火杂感,症类伤寒,实非伤寒也。乃亦以大剂桂枝汤汗之,重者吐血狂躁,轻者身热闷乱,于是罪及仲景,以为桂枝汤不可用。不自咎其辨病之不的,而咎古方之误人,岂不谬乎?所谓无稽之邪说,如深秋不可用白虎。白虎乃伤寒阳胆之药,伤寒皆在冬至以后,尚且用之,何以深秋已不可用?又谓痢疾血症,皆无止法。夫痢血之病,属实邪有瘀者,诚不可以遽止;至于滑脱空竭,非止不为功,但不可塞其火邪耳?又谓饿不死之伤寒,吃不死之痢疾。夫《伤寒论》中,以能食不能食,验中寒、中风之别,其中以食不食辨证之法,不一而足。况邪方退,非扶其胃气,则病变必多。宿食欲行,非新谷入胃,则肠中之气,必不下达。但不可过用耳。执饿不死之说,而伤寒之禁其食,而饿死者多矣!胃痢疾为吃不杀者,乃指人之患痢非噤口,而能食者,则其胃气尚强,其病不死,故云。然非谓痢疾之人,无物不可食。执吃不杀之说,而痢疾之过食而死者多矣!此皆无稽之谈,不可枚举。又有近理之说,而谬解之者,亦足为害。故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思历试,方不为邪说所误。故圣人深恶夫道听涂说之人也。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荀子
- 围炉夜话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词源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