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敌情
[题解]敌情者,敌人之情状也。知之斯可以取胜。然有用间而得者,亦有因形而得者,故次于《谍间》为第六。
48、凡两军相拒,匪我谋敌,敌亦谋我。于此不得其情而浪战,是矇瞆也,其何以因机致胜哉?夫敌情有可得而窥者,有不可得而窥者,多方之变无穷也。
[批评]得情即是知彼,苟不知之,真与无同。“变”字用得有味。
[原注]此言敌情当知。然其变多端,知之有难易之别,故将不可不察。矇瞆,目不明也。
49、是故风驰电击者,势也。火列星屯者,形也。五人为伍,极于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者,制也。三才、五行、六花、八阵者,名也。此可得而窥也。
[批评]此“四事”乃可易见者。
[原注]此言情之可窥。风驰电击,喻其战势之速也。火列星屯,指其兵形之盛也。五人为伍,倍而积之,此古之制也。三才,在地人;五行,金木水火土,乃太公所制。六花,左右虞侯各一,左右一箱各一,左右二箱各一,其形六出,乃李靖所制。八阵有天、地、风、云、龙飞、虎翼、鸟翔、蛇蟠,乃风后所制;又有方、圆、牝、牡、冲方、罘罝、车轮、雁行,乃孙子所制;又有曲、直、锐、卦、车箱、车釭、鹅鹳、冲阵,乃吴子所制;又有洞当、中黄、龙腾、鸟翔、连衡、握奇、虎翼、折冲,乃孔明所制。此诸阵之名也。皆显于外,故可窥之,言易也。
50、若夫合而守、分而屯者,奇正也。大营处易、小营据险者,犄角也。冥行林麓者,伏也。潜越草莽者,覆也。鼓行观兵者,将无能也。临敌易将者,兵有变也。
[批评]此后俱难识者,故当察之。句老意精,克符孙子口气。
[原注]自此至“非详察之不可得也”,俱是敌之情。合守分屯,如吴汉与刘尚分屯,而复潜兵合之,出谢丰之不意,非奇正而何?易,平地也;险,险阻也。二处立营,敌难攻取,非犄角而何?犄角,注见《持衡》第四篇。伏,藏也,候敌来而起击。覆,隐也,从不意而袭人。鼓行观兵,则兵势弱而不振,非将之无能而何?临敌易将,则士心愤而不服,非兵之有变而何?
51、易衣而行、变徼而出者,用寡也。列阵以待、分道而攻者,用众也。我取其有而不较者,害之也。彼弃其有而不惜者,利之也。
[原注]因寡,故变易以示众。因众,故分列以扬威。利之所在,人所必争。观其失而不较,可以知其牵于害。观其弃而不惜,可以知其诱吾兵。
52、强而示之弱者,致我也;弱而示之强者,畏我也。以强为强者,搏我也;以弱为弱者,误我也。铃鼓旌、衣服号令,或效吾之制者,乱我也。以是而效强兵者,弱也;以是而效弱兵者,强也。
[原注]两军相对,除将之智勇、兵之多寡外,先当识强弱。欲诱致我,使劳倦也。弱反示强,因畏惧我,故张大也。本强而益为强之形,将震撼搏击也。本弱而益为弱之形,误我全不备也。军中辨识,惟在铃鼓旗、衣服号令,效我制同,是必战酣之际,或昏夜之时,欲出奇以乱吾军也。然效亦有二:效强必弱,效弱必强,此一定之势也。效制,如冯异变服而赤眉同之类。
53、鸣鼓树帜于林谷,扬尘聚烟于山野者,疑也,非所以为战也,所以走我而彼亦不来也。设是而后至者,虚也;设是而诱我之至者,实也。
[原注]兵不离于虚实,而虚实乃起疑之方。故善用疑者胜,善识疑者不败。林谷山野,作为可疑之形者,无非引人之进、阻人之退。然欲知其虚实,亦观于彼之后至与诱我之至而已。盖彼不至,是其虚而设此疑我也。诱我至,是彼之实而故设伏伺击也。设疑,如晋侯山泽而疏阵,汉高张旗帜于山上之类。
54、激我射而不发者,尽吾矢也;激我战而不出者,惰吾气也。两军相薄,势如风雨,我进而敌不动者,恃其有弓弩、石也;我退而敌亦不追者,惧吾有奇伏或诱或劫而中伤之也。
[原注]杀人于百步之外者,弓矢之利,矢尽则无以及远。临敌有必克之功者,士卒之气,气惰则难以直前。薄,逼近也。相逼如风雨之骤,危急存亡际也,敌非恃弓弩、石,何以我进而不动?非虑诱劫中伤,何以我退而不追?,与同,机石也。诱,未败佯退而诱之入伏也。劫,引其来追而令别兵劫之也。中伤,不以正胜而阴用奇以中伤之也。
55、凡此皆敌之情,非详察之不可得也。
[原注]此通结上文言。凡此二十四事,皆敌情之所在。隐微而难知者,必须详察得之,斯可胜也。
56。故我进而敌亦进者,战;我退而敌亦退者,散;我退而敌进者,或伏吾前;我进而敌退者,当防其奸。是以败而乱行,分兵逐之;败而不乱,敛兵勿追;未败而逃,勿为所欺;既败而复,必谨察之。此敌之情,胜败之机也。
[原注]上言敌情未尽,此又概举其进退之故也。两进必战,两退必散,乃自然之势,人所易见。若我退敌进,恐吾之前有伏兵将夹击也;我进而敌退,恐其佯走诱我,故当防也。与上“我退而敌不追”互相发。同败也,而有乱不乱者。乱为真败当逐,而不乱者伪也,故勿可追,追则恐堕其计也。未败而先逃,必有伏兵伺我;既败而复来,必有报怨私谋,一为所欺而不察,则将入其伏而昧于应矣。此亦敌之情,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其机可不慎乎!
57、如得敌情,乘而勿失。不得其情,形之乃知。能形敌而得其情者,兵之妙也。
[原注]承上言得敌情有可胜之机,则当乘以速进而不可失。若未得情,必以我之虚实强弱形之,乃为可知。夫敌情亦难得,而得之由于形之,则形敌诚兵家之妙用也。
58、夫敌不示我以情,亦犹我不以情示敌也。故兵之所忌者,未必其可畏;而可畏者,或出于所忌之外。兵之所忽者,未必其可易;而可易者,或出于所忽之中。苟能真知可畏与可易,然后可以语敌矣。
[批评]忌、畏、忽、易四字,说透兵家之状。
[原注]此总一篇之意而结之。言用兵以得敌情为要,而敌情实隐微而不露。所忌,敌之情为我所忌也。畏,我因忌而生惧心也。所忽,敌之情我可忽之也。易,我因忽而生轻心也。夫人忌者必畏,而又未必可畏,或出于忌之外,则当无所不畏。忽者必易,而又未必可易,或出于忽之中,则当深戒夫易。果能于忌中而知不足畏,于忽中而知不当易,常畏而不易焉。是敌虽欲隐其情,吾知无隙之可投,情终为我所得,而胜之必矣。故可语云者,许之之辞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