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本谋
[题解]本谋者,以谋为本也。《太公传》曰:“其事多兵权与奇计,后之言兵者,皆宗太公为本谋。”名篇之义,盖取诸此。若夫赵充国曰:“帝王之兵,贵谋而贱战。”岳武穆曰:“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则信乎!谋乃行师之本,非谋无以制胜于万全。故以为第一篇。通篇作二节看:首至“圣王〔之所〕不免也”,总是先叙兵兴有害;后半篇则尚谋以免害也。
1、凡兵之兴,不得已也。国乱之是除,民暴之是去,非以残民而生乱也。
[批评]首言“不得已”,垂训之意何深!
[原注]兵因除乱去暴而兴,正见不得已处,此一篇大旨。
2、自古明君贤将,谋之于未战之先者,岂专谋敌求胜哉?亦冀保民而康国耳!
[批评]“康国保民”,果惟明君贤将为然。
[原注]冀,期望也。保则不残,康则不乱。此推君将预谋之心。
3、故知害之害者,知利之利。知危之危者,知安之安。知亡之亡者,知存之存。得胜者,不先料敌而料己。料敌者疏,料己者密。料敌者知敌之势,料己者知己之情。
[批评]论谋者有矣,多主于谋敌;此先料己,为谋真是务本之道。
[原注]利害安危存亡,其机相为倚伏。能知而料于彼己之间,斯为善谋,然犹须先料己也。势,以显于外者言;情,以隐于中者言。
4、是以民劳而兴兵者疲,民贫而兴兵者匮,民玩而兴兵者散,内有谗臣,而兴兵者殆,天灾流行而兴兵者乱,有内难而兴兵者疑,上下离心而兴兵者亡。
[批评]“七者”俱在己之事。
[原注]言民而劳苦、贫乏、玩者,必至疲匮与散走。国有谗佞、天灾、内难、离心者,必致危殆、播乱、疑贰以底于亡。故当先料之于己,急图自治也。民劳而疲,如韩信不可攻燕。民贫而匮,如汉武海内虚耗。民玩而散,如懿公士不授甲。内有谗臣,如夫差偏信伯嚭。天灾流行,如魏相直谏宣帝。国有内难,如桓公五子争立。上下离心,如夏桀民欲偕亡。此其类也,学者悟之。
5、军需不备,取败之道也。行伍不充,取败之道也。备军需、充行伍而灾及吾民,以败致败之道也。
[批评]“三者”亦己之事。
[原注]言不惟有上“七事”,兵与食用不足,虽足而灾及于民,皆必取败,亦当知警。以败致败者,谓以自己先有败道,致人之败我也。
6、故国不富不可以兴兵,民不和不可以合战。兴兵而不计成败之,危急际也。合战而不审存亡之机,大难时也。
[批评]以“富、和”二字总括上“七事”、“三事”,极妙!
[原注]此承上言,必国富而民和,斯可兴兵以合战。非危急大难,断不可轻躁寡谋,而昧于成败存亡之机也。
7、兵之所以妨民者五,司国计者,不可不知焉。三时弛务,妨民之农;隶籍充伍,妨民之业;军需辎重,妨民之财;擐甲冠胄,妨民之力;鼓行搏斗,妨民之生。此五者,圣王之所不免也。
[批评]举“五害”为圣王不免,何等恳切!
[原注]妨,害也。此举兵兴之害有五。三时,春耕夏耘秋收也。弛,废而不张也。军需,军中待用之物。辎重,载器粮衣装之车也。擐,披之于身也。冠,戴之于首也。胄,盔也。鼓行,闻鼓则进也。搏,击也。夫妨农则食不足,妨业则家益虚,妨财则用日竭,妨力则令难行,妨生则死伤者众。故圣王虽有爱人之心,兴〔兵〕则必致此五害。此所以不得已而后兴,深切凶危之戒也。
8、故将之为国谋者,曰:士出何籍,马出何牧,粮出何税,财出何赋,器用出于何供,推挽出于何力。是以不难于战胜,而难于不为斯民病;不难于杀敌,而难于不贻患于国。兵以销兵,然后兴兵;战以止战,然后合战。斯于遏敌之锋,而非期于敌之尽也。
[原注]此承上兵兴之害有五,虽圣王不免。故将奉君命专征,不得不以所费用者,详细为国谋之。战胜杀敌,谓之不难者,非果不难,凡有智力者,皆可能也。然多至于病民而贻患。故必虽胜而国与民无损者,方为难。“兵以销兵”四句,是动必成功,不轻举也。“期于遏敌”二句,是敌服则止,不穷默也。自此至末,俱是用谋为本。
9、夫将有必胜之术,而无必不战之术。有不败之道,而无必败敌之道。攻围战守御五者,因敌以制变,斯胜矣。故拔敌之城而非攻也,致敌之降而非围也,寝于庙堂之上而非战也,散于原野之间而非守御也。如不得已而必至于用兵,则不多旅,不久师,不暴卒,不角力,惟谋以为之本。则吾民之病,其少瘳乎。
[批评]“五者”,兵事之常。谋能因敌制变而胜,亦神矣哉!
[原注]必胜,胜敌也。术,法之巧也。不败,己不败也。道,即理也。此在己者,故曰有。时遇暴乱,安得不战?敌备已周,安能败之?此在人者,故曰无。是以兵虽有攻围战守御之五事,惟能因敌以制变,胜自不资于此,乃圣王之本心也。若至于不得已而用兵,犹不专恃夫兵,以谋为之本。此所以救民于水火,而不流于前之五害也。“不多旅”四句,如文王伐崇,退修文教,因垒而降;武王伐纣,虎贲三千,一战而定之类。病,犹害也。瘳,愈也。
10、夫兵,莫大于握其枢。兵之枢,名义而已。我执其名而加敌以恶名,我仗其义而加敌以不义,则三军之出,烈烈炎炎,上洞于天,下彻于泉,中横乎四表,旌之所麾,士气奋而敌威摧矣。
[批评]谋先名与义,何患无成?真是高识。
[原注]此又承上结言。将之谋国,非止料己与不尚威武,尤在出之有名,仗义而举。如汉高祖为义帝发丧,李密檄炀帝过恶之类。天下人心安有不响应,三军之士安有不奋励者乎!此更谋之大者。枢,乃户枢转移之柄也。烈烈炎炎,火盛不可止遏之貌。洞,清空无碍。彻,通透也。横,无远不届也。四表,四方也。此指兵势之赫于六合言。摧,毁折也。言敌受恶名不义,自莫当吾之兵而丧败也。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食疗本草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