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晏子扬雄
齐庄公之难,晏子不死不亡,而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及崔杼、庆封盟国人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晏子此意正与豫子所言众人遇我之义同,特不以身殉庄公耳。至于毅然据正以社稷为辞,非豫子可比也。扬雄仕汉,亲蹈王莽之变,退托其身于列大夫中,不与高位者同其死,抱道没齿,与晏子同科。世儒或以《剧秦美新》贬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夫诵述新莽之德,止能美于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直以戏莽尔。使雄善为谀佞,撰符命,称功德,以邀爵位,当与国师公司列,岂固究如是哉?
齐庄公遇难被杀之时,晏子既不死也不逃亡,而是说:“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就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就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等到崔杼、庆封和国内的人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有不亲附崔氏、庆氏的。 ”晏子叹气说:“我晏婴如果不亲附忠君利国的人,有天帝为证!”晏子这番话正和豫子所说众人待我如何如何那番话意义相同,只是不为庄公献出生命罢了。至于他坚决地据守正义,拿国家利益作理由,不是豫子能比得上的。扬雄在西汉作官,亲身经历王莽叛汉的变乱。退步托身在一般士大夫行列中,不和官位高的人一同去死,终身坚持正道,与晏子同等。社会上有些儒生拿他的《 剧秦美新》 来贬斥他,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扬雄迫不得已才写的。颂扬新莽的恩德,结果只能是美化残暴的秦王朝,其中深意不难体会。序中所说新莽与传说中圣明的五帝一样,甚至比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还强之类的话,有史以来没有听人说过,这只不过是在戏弄王莽罢了。如果扬雄善于逢迎讨好,杜撰符命,称颂功德,以此求取高官厚禄,本应与国师公等同了,怎会一直穷困如此呢?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庄子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