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汉唐封禅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复言。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按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汉光武帝到东部巡视,众大臣进言说,皇帝即位三十年了,应该到泰山举行祭天地的典礼。光武帝下诏说:”我即位三十年,老百姓怨气满腹,我欺骗谁?欺骗天吗!为什么要玷污古来封禅泰山的七十二代帝王的记录呢!如果各郡各县从远地派官员来祝寿,以热烈的称誉作出虚假的赞美,一定判以剃发的刑罚,并让他去垦荒种田。”从这以后,大臣们不敢再说封禅的事了。过了两年,汉光武进行斋戒,在晚上读《 河图会昌符》 ,书上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崇尚红色的刘姓皇帝的第九代,应该到泰山盟会祭报天命)。”汉光武对这段话有所感悟,就下令让梁松等查阅《 河图》 、《 洛书》 中说到第九代祭天地的文字,于是大巨们上报说有关的诚文有三十六条。于是请求汉武帝元封年间的封禅之制,在三月举行的祭天地的典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六年,复请,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颠,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已而欲从其请,魏郑公独以为不可,发六难以争之,到以谓崇虚名而受实害。会河南、北大水、遂寝。十年,复使房乔裁定其礼,将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会星孛太微而罢。
唐太宗贞观五年,大臣们认为四方各族都臣服于唐了,就上表请求皇上祭拜天,皇上不同意。唐贞观六年,又请求,皇上说:“你们都把祭拜天地的典礼看成是帝王的盛大的事情,我的想法不是这样的。如果全国的社会安定,家家富裕,人人丰足,即使不举行祭天典礼,又有什么妨碍呢?当年秦始皇举行过祭天地的典礼,而汉文帝没有举行过祭天地的典礼,后代难道会认为汉文帝没有秦始皇贤明吗?再说敬奉上天只要清除尘土就可以祭拜了,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筑起几尺高的土坛,这才可以表示对天地的崇敬诚心呢?”不久又想实行大臣们的请求,唯独魏征认为不可以,他发出六次责难来争辩、甚到说祭祀天地的大典是崇尚虚妄的名声而会造成实际的好处,由于碰上黄河南北发生大水灾,这件事就停止了。贞观十年,太宗又让房乔考虑决定这项典礼,将要在贞观十六年二月在泰山上举行,又碰上彗星出现在太微坦而作罢。
予谓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禅之非,形诸诏告,可谓著明。然不能几时,自为翻覆。光武惑于谶记,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政耳。
我认为,这两个皇帝都是世上罕有的具有崇高威望的君主,清楚地知道封禅是不对的,并记录在他们的诏令之中,可以说英明卓著。然而没有多长时间.自己又作出反复改变决定。汉光武帝是被诚语预言所迷惑,唐太宗则是喜好做大事、成大名。在现在看来,这是影响了良好政治的地方。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论衡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