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水战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阵者,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得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
凡是对敌作战,无论是在河岸列阵对敌,还是在水上驾船击敌,这都叫做水战。如在近水岸边作战时,必须要离水远一些,一方面可以引诱敌人渡河,一方面可以使敌军消除疑虑。如果我军一定要与敌人决战时,就不要在靠近河水的岸边迎击敌人,怕的是敌人不敢渡河而来;如果我方不想同敌人决战时,就凭据河岸有利地势阻截敌人,使其无法渡过河来。如果敌人渡河进攻我方,我方可以等到敌军还未全部渡河的时候进攻。这样作战就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待敌人渡河一半时,就可以出兵袭击它。”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若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而阵。信夜使人囊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遂平齐。
西汉初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劝齐王田广与汉约和,齐王整天设宴款待郦食其,而且撤除了防卫部队。谋士蒯通建议韩信乘齐国守备废弛之隙而出兵进攻它;韩信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率军渡过黄河,出敌不意地一举袭破了齐国。齐王田广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然后逃往高密,向楚国求救。楚王于是派遣龙且为将率兵号称二十万前往援救齐国。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而来拚死作战,其锋芒锐盛不可阻挡,齐、楚军队是在自己地域内作战,士卒容易逃散。因此,不如采取深沟高垒固守不战之策,叫齐王派遣其心腹大臣去招抚失陷的城邑。这些失陷的城邑知道自己的国王还在,且有楚军前来救援,就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因客居在别国土地上,必定会造成缺少粮食的不利态势,这样,就可以不经交战而擒获他们了。”但龙且不以为然地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他是容易对付的。如今若是援救齐国不经交战而迫降了韩信,我还有什么战功可言?如果同他交战而又能战胜他,齐国的一半土地可就成为我的封地了。”于是,率军前进,与汉军相隔潍水而摆开了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制作了大批袋囊装满沙子,堵住了潍水上游,清晨又亲率部分兵力渡河袭击龙且而伪装成战败逃回。龙且见此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怕战的懦夫。”于是挥军渡河追击汉军。韩信立即派人掘开潍水上游的沙袋,河水顿时倾泻而至。这时,韩信命手下扒开上游的沙袋,大水直冲下来。楚军刚过来一半,其余部队无法渡河。韩信立即率兵冲杀渡过河的楚兵,杀死龙且,河对岸的敌军吓得四处逃窜,于是平定了齐地。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