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死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
凡是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而我军士卒疑虑重重、不肯拼尽全力作战时,那就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并且通告全军,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士,烧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一切的侥幸心理。这样,作战就一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抱定必死的决心作战就能获得胜利生存下来。”
秦将章邯已破楚将项梁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闲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
秦国将领章邯率军打败楚将项梁军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挥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这个时候赵歇为赵王,陈馀为将领,张耳为丞相,兵败后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率部包围巨鹿城。章邯军驻扎在巨鹿南侧,修筑甬道为其输送粮食。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援救赵国;其他各将领都隶属于宋义指挥。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无盐,并且大摆筵席。项羽对此极为不满地说:“如今我国军队刚刚打了败仗,王为此坐卧不安,将平定国土的责任专门托付给将军,国家的安危,全在此一举。现在,你身为上将军却不体恤士兵,只钻营个人私利,这不是国家忠臣应该做的!”第二天,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会,就在其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图谋反叛,楚怀王密令我把他杀掉了。”此时,众将都为项羽的举动所畏服,没有一个敢于抗拒不从的,大家齐声说道:“首先起来恢复楚国的,是将军你家的人,如今将军又剪除了叛乱。”于是,大家立即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赶宋义之子宋襄,追到齐国将其杀死。其后,项羽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了所发生的情况,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不久,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巨鹿。与秦军交战稍得些许胜利,陈馀再次请求救兵。于是,项羽就亲率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毁饭锅蒸笼,烧掉营垒屋舍,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决一死战而无一点退还之心。项羽率军一到巨鹿,便包围了王离,与秦军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终于大败秦军,击杀了秦将苏角,俘获了王离。是时,楚军声威已经雄冠诸侯。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诸侯援军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于出战的;到了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们都站在壁垒上观望而不出兵助战。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颤栗惊恐。最后楚军终于大败了秦军。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独异志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