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危战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部队陷入危亡的境地时,应当激励全军将士抱定必死的决心,奋勇杀敌,不可怀有贪生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部队深陷危险境地,个人就不再存有恐惧了。”
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进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遂平。
后汉大将吴汉攻打隗嚣将公孙述,率军进入犍为界,那里的县城,到处都有部队防守。吴汉攻克广都以后,占领它;并又派骑兵烧毁了成都附近的市桥,接着武阳以东地区小城都投降了。刘秀向吴汉告诫说:“成都有10余万敌兵,不要轻视,可以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也不要马上分出胜负。假若敌人不敢出来,你要调遣部队逼他出战,必须使他疲惫不堪,那时才能大举进攻。”吴汉并未听从光武帝的谆谆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当进至距成都十余里处,于江水北岸扎营,并于江上架设浮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南北两营地相距二十余里。光武帝得悉吴汉的进攻举动后,大为吃惊,责备吴汉说:“我曾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诫你,为什么事到临头却违背乱来?你既已轻敌贸然深入,却又与刘尚分立两营。事情是有缓急之别的,而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就无法相互支援了。敌人如果出兵牵制你,而以主力进攻刘尚,刘尚若被攻破,那么,你也就失败了。幸好现在没发生意外情况,你要立即率兵返回广都坚守待敌。”但光武帝给吴汉的诏书还未送到的时候,公孙述果然已经派遣其部将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来攻吴汉;又派另外将领率兵万金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致汉军两营之间无法相互救援的被动局面。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遭到失败而退回营垒,敌将谢丰乘势挥军包围了吴汉军。吴汉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我和诸位将军共同越过艰难险阻,转战千里之遥,所向斩获甚多,才得以深入敌人腹地。现今进至敌人都城之下,而我们与刘尚两处竟都遭敌人包围,形成互相不能救援之势,此种局面的危害性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打算秘密转移兵力到江南与刘尚合兵一处,共同抗御敌人。如果大家能够同心协力,人人奋勇作战,大功就可建立;倘若不这样,失败必然而无其它余地。现在成败的关键,就在这次行动了。”诸位将领听后齐声说道:“是!”于是,吴汉以酒食款待将士,用草料喂饱战马,关闭营门三天不出战;又在军营中插立很多旗帜,保持烟火缭绕不断,以此迷惑敌人。三天过后的晚上,吴汉悄悄过江与刘尚合兵一处。敌将谢丰等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谢丰仍分兵一部抵御江北汉军,自率主力进攻江南汉军。吴汉亲自指挥全部兵力迎战敌军,从清晨交战直到黄昏时候,终于大败敌军,击斩了敌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乘胜率军还守广都,留下刘尚所部继续抵御公孙述,并把有关战况写成奏状上报光武帝,而且深切痛责自己的过失。光武帝阅后批复道:“你率兵还守广都,是很得要领的行动。公孙述此后必定不敢丢开刘尚而直接来进攻你。如果他先进攻刘尚,你从广都率领全部步骑兵行军五十里而赴援到那里时,正是公孙述处于危险困疲的时候,因此打败他将是势所必然之事。”此后,吴汉率军同公孙述军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前后八战八捷,并进驻于成都外城。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城与吴汉军大战,吴汉派遣护军高午、唐邯率领数万精锐部队迎击公孙述。公孙述兵败溃逃,高午冲到敌阵中将公孙述刺死。第二天,成都被迫投降,吴汉把公孙述的首级,传送到京都洛阳。从此蜀地被平定。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