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著作
作者简介
徐干-217)字伟长,汉末时期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中论》为其主要著作,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内容介绍
关于《中论》的历代著录情况,《隋书·经籍志》著录六卷,《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崇文总目》也作六卷 ,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并作二卷,《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亦作二卷 。曾巩曾经校勘《中论》一书,并序云: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干《中论》二十篇,以为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怪太宗称尝见干《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此篇阙。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干著《中论》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干《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 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十谈到《中论》的著录情况时云:今此本亦止二十篇,中分上下两卷。按《崇文总目》六卷,不知何人合之。李献民云‘别本有《复三年》、《制役》二篇',乃知子固时尚未亡,特不之见尔。分析历代书目对《中论》一书的著录情况,尤其根据曾巩、晁公武所提到的《中论》的《复三年丧》和《制役》两篇逸文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直至宋仁宗景佑元年编撰《崇文总目》之时,,《中论》一书应该尚有完本存世,但是到了南宋时期该书即已残缺不全,并且出现了将所存二十篇合并为上下两卷的本子,而晁公武、陈振孙、马端临等人的著录所依据的就是这一本子。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中论》一书在北宋时即有不同的版本,曾巩明言所见《中论》为二十篇,则说明他所见之版本已经缺少了《复三年丧》和《制役》二篇,而曾经编撰《邯郸书目》的李献民所见之别本,则比曾巩所见之版本多出了《复三年丧》、《制役》两篇。,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晁公武编撰《郡斋读书志》之时,他所依据的是已经合并为上下两卷的本子,说明其时《中论》已经不复有完本行世了。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在讲到《中论》的版本情况时云:是书隋、唐志皆作六卷,隋志又注云:‘梁目一卷。'《崇文总目》亦作六卷,而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则宋人所并矣。书凡二十篇,……曾巩校书序云:‘始见馆阁《中论》二十篇,及观《贞观政要》,太宗称尝见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今书独阙,又考之《魏志》,文帝称干著《中论》二十余篇,乃知馆阁本非全书。而晁公武又称李献民所见别本,实有《复三年丧》、《制役》二篇。李献民者,李淑之子,尝撰《邯郸书目》者也。是其书在宋仁宗时尚未尽残阙,巩特据馆阁不全本著之于录,相沿既久,所谓别本者不可复见,于是二篇遂佚不存。综合我们在前面征引的材料所述的情况,可知《四库全书总目》所云与实情相符。
《中论》有原序一篇,然不著作者姓名,所以究竟出之于何人之手,似乎难以确考。但是,根据《中论·序》结尾的一段话,可以推断该序应系徐干同时代人所作。《中论·序》有云:余数侍坐,观君之言长怖,笃意自勉而心自薄也。何则?自顾才志不如之远矣耳。然宗之仰之,以为师表。自君之亡,有子贡山梁之行,故追述其事。从这段文字所透露的信息可知,该序之作者曾经与徐干有所往来,对徐干的道德文章非常景仰,对《中论》一书十分推崇,,徐干故世之后,其出于对亡者的思念以及担心《中论》一书从此湮没,便特意作了此序。所以,断定该序作者系徐干同时代人应无疑义。正因为有《中论·序》中的这么一段文字作佐证,所以陈振孙、严可均以及《四库全书总目》均以为该序系徐干同时人所作 。又,《中论·序》与《中论》之注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这个与徐干同时代之人不但为《中论》作序,而且《中论》之注也是出之于他的手笔。姚振绪《〈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四云:,案《中论》旧序末云:‘故追述其事,粗举其显露易知之数,沈冥幽微、深奥广远者,遗之精通君子,将自赞明之也。'此数语,则为注其书者之所作,可知也。至于这个为《中论》作序和注之人的具体姓名,虽有是任嘏的说法,但因缺乏文献方面的佐证,故实难以考定。唐人马总《意林》五云:《中论》六卷,徐伟长作,任氏注。既然《中论》之序与注皆出自同一人之手,那么按照马总此说,则《中论》之序便也应该是这个姓任的人所作了。但是,,此任氏是否就是与徐干同时代的任嘏呢?虽然任嘏是徐干同时代人,本人亦善于著述,但是关于他为《中论》作序及注一事,因史书及历代书目中均没有记载,故而尚且无法确认之,所以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五十五注云:任嘏与干同时,多著述,疑此序文及注皆任嘏作,不敢定之。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审慎的说法。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大戴礼记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扬子法言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