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我考虑到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卒时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同时,还时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阳气虚弱而又阴亏,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阳虚发汗,就会引起亡阳,出现烦躁、不得安眠的变证。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脐右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肺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鼻衄、口渴、心中烦闷、喝水后立即吐出的变证。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
脐左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引起头昏目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动的变证。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脐上有气筑筑然跳动,是心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引起气向上冲撞、直至心下的变证。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脐下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肾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汗闭不出、心中烦躁厉害、骨节疼痛、头目眩晕、怕冷、进食即吐、食物不能进的变证。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喉闭塞的病症,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引起吐血、呼吸微弱、手足厥冷、想蜷曲而睡、不能自行温暖的变证。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凡是见到动数微弱脉象的,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肠胃干燥,出现大便难以解出、心烦不安等变证。其表现虽然很象阳明府实证,但病源却根本不同。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关部脉濡弱,寸部脉弦,尺部脉微。弦是阳气扰动于上,微是阴寒盛于下,这是上实而下虚,所以病人喜欢温暖。由于下焦阳气本虚,所以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则更伤阳气,引起畏寒战栗、不能自行恢复的变证。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咳嗽剧烈,频频吐出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通畅,腹中感觉饥饿,心中烦躁不安,一昼夜一发,好象疟疾,但只有畏寒甚至寒战而没有发热,这是肺虚寒饮内停所致。如果把咳嗽当作表寒而发汗,就会引起身体蜷曲而卧、胸中满闷、腹中坚硬的变证。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四肢厥冷、脉象紧的,是阳虚阴寒内盛,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语声散乱、咽喉嘶哑、舌萎不用、发不出声音的变证。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各种四肢厥冷证,不能发汗。误发其汗,病变轻的,难以治愈;病变重的,就会导致神昏语言错乱、目眩等变证,其生命难以保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咳嗽而小便通利,或小便自遗的,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引起四肢厥冷的变证。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外感病,头痛,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表现象太阳中风证,经常微微出汗,呕吐。如果误用泻下法治疗,则发热更甚,心中烦闷异常,嘈杂似饥;如果用发汗法治疗,就会引起痉证,出现身体强直、难以屈伸的症状;如果误用火熏法,就会引起身体发黄、小便不通,病久就会出现咳嗽唾脓血。发汗,须让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且只能微微汗出,不能像流水一样大汗淋漓。巧妙发汗,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