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大法,春夏宜发汗。
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汗法使用的一般原则。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大凡发汗,最好须让病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并当微微汗出,维持2个小时左右。不能让病人像流水一样大汗淋漓。如果服药后病不解除的,应当再发汗。如果汗出太多,势必伤阳,阳虚病人虽有表邪,也不能再发汗。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大凡服汤药发汗,汗出病愈就应停止服药,不需要服完一剂药。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凡是论中说可以发汗的,如果没有汤剂的,丸散剂也可以使用。无论汤剂或丸散剂,总以汗出病解为目的,但是丸散剂不如汤剂随证加减效果好。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症见脉浮大,询问病人,回答说只有大便硬结。如果使用泻下法,就是严重的治疗错误。这是因为脉浮主表,大便硬为实,证属表里同病,应当用发汗解表,汗出邪散则里自和。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脉象浮而紧,脉浮为外感风邪,脉紧为外感寒邪,感受风邪则损伤卫气,感受寒邪则损伤营阴。风寒之邪同时感受,则营卫都发生病变,所以有骨节疼痛、身痛等证,可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宜用麻黄汤。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隋书
- 元史
- 周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兵家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商君书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