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相关信息
《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在这里遇见一自称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
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末、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内容概括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上略》共2100余字,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内容丰富,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①强调民本、兵本思想,注重收揽人心、民心。这也是该书政略思想的核心。《三略》开篇即指出: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这里的英雄指德才杰出的文臣武将,,通志于众的众指民众、庶民。它不仅强调收揽英雄之心,同时指出君主的意愿要与民众相贯通,强调上下要同心,体现了它的民本思想。
《三略》认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它还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这里的贤也即英雄。《三略》十分重视收揽英雄之心,民心对于英雄,它认为不仅要使贤如腹心,而且要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依功进行封赏,并且赏功不逾时;对于庶民百姓,它强调要广施恩惠,爱护民众,具体应做到: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这样既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同时也增加了国力。
《三略》还引用《军谶》: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的思想,强调富国先富民,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克敌制胜。从注重收揽人心的角度出发,《三略》指出治国统军的根本在于察众心,施百务,即体察各类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列举出20个心态各异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办法,总的原则是,消灭怀有敌意的人,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三略》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军略上,即是兵本思想,强调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并指出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三略》的兵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②主张治国统军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柔、弱、刚、强四者兼施,巧妙运用。《三略》借《军谶》之语,指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并解释说: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因此只有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才会使国家强盛,前途远大,单纯用柔用弱或用刚用强,都将使国家衰弱、灭亡。
《三略》还认识到,人的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指出: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并认识到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提出战略战术的制定,要依据敌情的实际变化而不断修正,改变,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因敌转化.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它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③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军事战略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对战略要地的占领和控制,要求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这种思想既是对前人在险要地形用兵战术的继承,,又是对秦汉以来战争经验的总结。 梁兴扬道长参考《黄石公三略》
成书时间
《三略》成书的时间,可以定为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期间。主要根据是《三略·中略》的一句话:是故《三略》为衰世作。这句话透露出撰写《三略》的时代是衰乱之世,具体来说,就是汉世衰微、王莽篡汉的时代。
- 推荐作品:
- 史
- 左传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知言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