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汉景帝忍杀
汉景帝恭俭爱民,上继文帝,故亦称为贤君。考其天资,则刻戾忍杀之人耳。自在东宫时,因博戏杀吴太子,以起老濞之怨。即位之后,不思罪已,一旦于三郡中而削其二,以速兵端。正信用晁错,付以国事,及爰盎之说行,但请斩错而已,帝令有司劾错以大逆,遂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布。七国之役,下诏以深入多杀为功,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有所置,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周亚夫以功为丞相,坐争封匈奴降将事病免,心恶之,赐食不置箸,叱之使起,昧于敬礼大臣之义,卒以非罪置之死,悲哉!光武遣冯异征赤眉,敕之曰:“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光武此言,视景帝诏书,为不侔矣。
汉景帝谦恭简约、爱护百姓,上承汉文帝,也被称为贤明的君主。考察他的天性,却是个苛刻凶暴、残忍好杀的人。他在东宫当太子时,就因赌博游戏而杀了吴国太子,引起吴国刘濞的怨恨。即位以后,不考虑责备自己,一天把三个郡国削减了两个,加速了战火争端。当时正相信任用晁错,把国家大事交付给他,但等到爰盎加害晁错的主张实施时,虽然只请求斩杀晁错一人,汉景帝却命令官员们弹劾晁错有叛逆大罪,连他的父亲、妻子、儿女、兄弟们也都杀害了。在跟吴、楚等七国的战役中,下诏命令将士以深入七国多杀乱军为功劳,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被杀死,没有一个被放过,如果敢有对命令存有疑议以及不按诏令行事的,都要腰斩。周亚夫因为有战功当了丞相,又因为给匈奴的降将争得封爵而犯罪,后来由于生病幸免于难。汉景帝对他十分厌恶,曾经赐给饮食但不给安排碗筷,呵斥他让他站起来,十分违背尊敬礼待大臣的道义,最后根据不正当的罪名把周亚夫置于死地,可悲呀!汉光帝排遣冯异去征讨赤眉军,命令他说:“争战讨伐不一定非要掠夺土地屠杀人民,关键在于平定安抚百姓。将领们不勇健能战,但是太喜欢抢夺杀掠了。你本来善于控制官吏士人,希望你自我修整,不要做人民感到痛苦的事。”汉光帝的这番话,比起汉景帝的诏令来,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搜神后记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