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第六十八
公曰:“千乘之国,受命于天子,通其四疆,教其书社,循其灌庙,建其宗主,设其四佐,列其五官,处其朝市,为仁如何?”子曰:“不仁,国不化。”
公曰:“何如之谓仁?”子曰:“不淫于色。”子曰:“立妃设如太庙然,乃中治;中治,不相陵;不相陵,斯庶嫔遧;遧,则事上静;静,斯洁信在中。朝大夫必慎以恭;出会谋事,必敬以慎言;长幼小大,必中度,此国家之所以崇也。
立子设如宗社,宗社先示威,威明显见;辨爵集德,是以母弟官子咸有臣志,莫敢援于外,大夫中妇私谒不行,此所以使五官治,执事政也。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齐以嘉善,故蛊佞不生,此之谓良民。国有道则民昌,此国家之所以大遂也。
卿设如大门,大门显美,小大尊卑中度。开明闭幽,内禄出灾,以顺天道,近者闲焉,远者稽焉。君发禁宰而行之,以时通于地,散布于小。理天之灾祥,地宝丰省,及民共飨其禄,共任其灾,此国家之所以和也。
国有四辅;辅,卿也。卿设如四体,毋易事,毋假名,毋重食。凡事尚贤进能,使知事爵不世,能之不愆。凡民戴名以能,食力以时成,以事立,此所以使民让也。民咸孝弟而安让,此以怨省而乱不作也,此国之所以长也。
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长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本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之所以茂也。
设其四佐而官之;司徒典春,以教民之不则时不若不令,成长幼老疾孤寡以时通于四疆。有阖而不通,有烦而不治,则民不乐生,不利衣食。
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发国功谋。斋戒必敬,会时必节。日历巫祝,执伎以守官,俟命以作。祈王年,祷民命,及畜谷蜚征庶虞草。
方春三月,缓施生育,动作百物,于时有事,享于皇祖皇考,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
司马司夏,以教士车甲。凡士执伎论功,修四卫。强股肱,质射御,才武聪慧,治众长卒,所以为仪缀于国。出可以为率,诱于军旅。四方诸侯之游士,国中贤余秀兴阅焉。
方夏三月,养长秀蕃庶物。于时有事,享于皇祖皇考,爵士之有庆者七人,以成夏事。
司寇司秋,以听狱讼,治民之烦乱,执权变民中。凡民之不刑,崩本以要闲,作起不敬以欺惑憧愚。
作于财赂六畜五谷曰盗。诱居室家有君子曰义。子女专曰〈女芺〉。 五兵及木石曰贼。以中情出,小曰闲,大曰讲。利辞以乱属曰谗。以财投长曰贷。
凡犯天子之禁,陈刑制辟,以追国民之不率上教者。夫是故一家三夫道行,三人饮食,哀乐平,无狱。
方秋三月,收歛以时。于时有事,尝新于皇祖皇考,食农夫九人,以成秋事。司空司冬,以制度制地事,准揆山林,规表衍沃,畜水行,衰濯浸,以节四时之事。治地远近,以任民力,以节民食,太古食壮之食,攻老之事。”
公曰:“功事不少,而糇粮不多乎?”子曰:“太古之民,秀长以寿者,食也。在今之民,羸丑以胔者,事也。
太古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各安其居,乐其宫室,服事信上,上下交信,地移民在。今之世,上治不平,民治不和,百姓不安其居,不乐其宫;老疾用财,壮狡用力,于兹民游;薄事贪食,于兹民忧。
古者殷书为成男成女名属升于公门,此以气食得节,作事得时,劝有功;夏服君事不及暍,冬服君事不及冻;是故年谷不成,天之饥馑,道无殣者。在今之世,男女属散,名不升于公门,此以气食不节,作事不成;天之饥馑,于时委民,不得以疾死。
是故立民之居,必于中国之休地,因寒暑之和,六畜育焉,五谷宜焉;辨轻重,制刚柔,和五味,以节食时事。
东辟之民曰夷,精于侥,至于大远,有不火食者矣。南辟之民曰蛮,信以朴,至于大远,有不火食者矣。西辟之民曰戎,劲以刚,至于大远,有不火食者矣。北辟之民曰狄,肥以戾,至于大远,有不火食者矣。及中国之民,曰五方之民,有安民和味,咸有实用利器,知通之,信令之。
及量地度居,邑有城郭,立朝市。地以度邑,以度民,以观安危。距封后利,先虑久固,依固可守,为奥可久,能节四时之事,霜露时降。
方冬三月,草木落。庶虞藏,五谷必入于仓。于时有事,蒸于皇祖皇考,息国老六人,以成冬事。
民咸知孤寡之必不末也,咸知有大功之必进等也,咸知用劳力之必以时息也。推而内之水火,入也弗之顾矣,而况有强适在前,有君长正之者乎?”
公曰:“善。”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大学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