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尽管如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朝事》、《公符》等篇,记录诸侯礼制,可补《仪礼》之阙。《五帝德》、《帝系》两篇载上古帝王世系,司马迁据以撰成《五帝本纪》,是探索史前史奥秘的珍贵文献。更有《夏小正》一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篇中被学者称作经的文字,据说传自夏代,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一年十二个月天文星宿、气象物候的认识,在天文史、气象史、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戴礼记》当初和《小戴礼记》并行而传。但《小戴礼记》因得着郑玄作注而在唐代列为经书;《大戴礼记》却从此长期被冷落,多赖北周学者卢辩的注释得以流传。至清代,《大戴礼记》方日益受到重视,陆续有学者进行整理研究。成绩卓著者,当推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和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诂》。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尚书
- 孝经
- 孟子
- 易经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