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俗话说:“稻谷脱下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就像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高山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 ,但山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山有硬如钢铁的岩石在支撑着,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镇石” ,就相当于支撑人形体的骨骼。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要看清一个普通人,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要看清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所以本书“开门见山”,把“神骨”问题作为第一篇。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古之医家、文人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明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清明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明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该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眼神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如萤火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水般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是深谋远虑的神情;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惊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被他人窥见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但是它们都混杂在清明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辨别清楚的。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如果是有意掩饰,就比较难以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其本质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 ,用于观“神”,要领是:在行动时要看他潇洒豪放的气概和胸怀有几分真、几分假、几分做作、几分自然、几分深浅;在静心安坐时要看他的细致周密、平心静气的状态。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做事之前就有意考察他,如果表面是小心谨慎之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却处处表现得粗枝大叶,仿佛是由于疏忽造成的损失。这些表面细致,实质上粗心欠周密的人,是不能重用的。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做事的过程中仔细考察他,如果表面上粗枝大叶,做起事来却处处小心谨慎、注意细节,不轻率行事,不随意举动,最终使事情得以成功,这种人是可以被重用的。上述两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九贵骨各有各的姿势:天庭骨丰隆饱满;枕骨充实显露;顶骨平正而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直入发际;太阳骨直线上升;眉骨骨棱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在那里;鼻骨状如芦笋竹芽,挺技而起;颧骨有力有势,又不陷不露;项骨平伏厚实,又约显约露。看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则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处关键部分。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作为,就会发达起来;如果能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 。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是要成为僧人的;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定不会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定没有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明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