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重战
凡与敌战,必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法曰:“不动如山。”
凡是对敌作战,务须保持慎重态度,见到有利时机就采取进攻行动,不见有利时机就按兵不动;要审慎持重不可轻举妄动。如能做到这样,就一定不会陷入危亡之地。诚如兵法所说:“军队停止行动时,应当像山岳一样稳固。”
春秋,晋将栾书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裨将范丏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以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说。于是败楚师于鄢陵。
春秋时期,晋国大将栾书率领军队进攻楚国,将要与楚军作战的时候,发现楚军已经抢先压着晋军营地布了阵。晋国的军吏对楚军的来势迅猛很担心,但副将范匄(范文子之子)却快步向前建议说:“填塞水井,夷平锅灶,就在军营中摆开阵势,把行列间的距离拉宽(以利出战和击刺)。晋、楚两国都是上天所赐予的国家,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范文子一听生怒,遂手持戈器把他赶到一边,说:“国家的存亡,这是天意,你小孩子家懂得什么?”栾书说:“楚军轻佻而缺乏坚韧,我们审慎持重地固守营垒而等待他们,三天之后楚军必定退走。乘其退走而出兵追击之,一定可以取得全胜。”郤至听后说道:“楚军这样做是轻举妄动的表现。我军要慎重镇定,固定阵地以等待其锐气衰败。不出三天,楚军必退,趁他们退兵我军大举进攻,必定能获全胜。”晋厉公欣然采纳了郤至的建议,终于把楚军打败在鄢陵之地。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千金方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