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兵智部·周亚夫
【原文】
原文
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吴王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汉景帝时期,吴、楚等国谋反,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定叛乱。大军出发,来到霸上,赵涉拦住周亚夫的马进言说:“吴王以怀柔政策招抚了很多的敢死之士,这次他已经知道将军会率兵而来,一定会在殽、渑等狭隘的山道间埋伏狙击、作战,打仗最关键的是出其不意,将军为什么不从此地朝右进发,经过蓝田、武关到洛阳,其间不过相差一两天的路程,将军直接率军进入军械库。诸侯们听到将军部队的军鼓声,会认为将军是从天而降的。”周亚夫接纳了赵涉的意见,等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山间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太尉在荥阳会兵,坚守不出,恰好遇到吴国攻击梁国,情势非常的危急。梁国好几次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救,太尉在外可以便宜行事,想要用梁国吸引吴兵,不肯出兵相救。梁国向皇帝上书,景帝派使者持诏书让周亚夫出兵救援,周亚夫却没有接受诏命,只是派人率领一支轻简的骑兵,将吴、楚军队的后路给断绝了。吴兵求战不得,由于饥饿而撤退,这时周亚夫才出动精兵追击,大破吴、楚军队。
〔评〕吴王之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边批:魏延子午谷之计相似。)吴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边批:何不谏他勿反。)于是吴王不许。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利险;汉多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老将皆言:“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吴王于是亦不许。假令二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评译)吴王在刚开始发兵的时候,他的大将田禄伯建议说:“将大军屯聚在一起向西推进,如果没有好的战略,就很难获得成功。臣愿意率领五万士卒,沿着江、淮上游前进,攻下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再和大王的军队会合,这也可以算是一支奇兵呢。”(边批:这与三国魏延出子午谷的计谋类似)吴太子劝阻他说:“父王出兵已经有谋反的罪名,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轻易地将军队交给他人,因为别人也有谋反父王的可能。(边批:为何不劝谏吴王不要谋反)于是吴王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要求。吴少将桓将军游说吴王说:“吴国有很多步兵,步兵擅长在险地作战;汉多的是车兵和骑兵,擅长在平地作战。希望大王不要进攻沿途所经过的城市,直接向西攻占洛阳的军械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凭恃山河的险阻来号令诸侯,这样虽然还没有入关,但是已经能完全掌握天下的形势了。如果大王缓慢前进,攻打城市,汉军的车兵和骑兵一到,进入梁、楚的郊野,那就会大事不妙了。”吴王的老将们都说:“这些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该如何考虑大局呢?”于是吴王也没有采纳。假如当初吴王能够接受田禄伯以及桓将军所提出的看法,或许周亚夫也就不会那样顺利地将叛乱平定了。
亚夫之功,涉与吴王分半,而后世第功亚夫,竟无理田、桓二将军之言者,悲夫!
周亚夫平乱的事功,严格说来,赵涉和吴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劳,但是后世仅只推崇周亚夫,却遗漏了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令人感觉遗憾,真是可悲啊!
李牧、周亚夫,皆不万全不战者,故一战而功成;赵括以轻战而败,夫差以累战而败。君知不可战而不禁之,子玉之败是也;将知不可战而迫使之,杨无敌之败是也。
李牧和周亚夫都是那种没有十足的把握制胜不轻言出战的人,因此他们的战斗才能一次取得胜利。赵括因轻敌而败,战国时期吴王夫才因为长期征战而灭亡。君王明明知道不能取得胜利的战争,却仍然要打,这是当年楚国大将子玉失败的原因;为将之人,明知道不可以作战,强行出征,杨无敌的失败,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绣云阁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