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捷智部·颜真卿 李揆
【原文】
原文
安禄山反,破东都,遣段子光传李憕、卢奕、蒋清首,以徇河北。真卿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斩光而藏三首。
唐玄宗时安禄山谋反,攻陷洛阳,命段子光带着李憕、卢奕、蒋清三人的人头招降河北一带的勤王之师。颜真卿对诸将军说:“我认识李憕等三人,这不是他们的头颅。”于是颜真卿斩了段子光,而把李憕、卢奕、蒋清三个人头藏起来。
李尚书揆素为卢杞所恶,用为入蕃会盟使。揆辞老,恐死道路,不能达命。帝恻然,杞曰:“和戎当择练朝事者,非揆不可,揆行,则年少于揆者,后无所避矣。”(边批:佞口似是。)揆不敢辞。揆至蕃,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耶?”
唐德宗宰相卢杞一向讨厌尚书李揆,想刁难他,于是向德宗推荐李揆为朝廷特使,到番邦签订盟约。李揆以“年老多病,怕路途遥远,恐难达成使命”为由请辞,德宗也很同情。卢杞说:“出使番邦一定要挑选熟悉政务、善于应对的大臣,此事非李尚书不可,如果以李尚书如此年纪还肯为明廷出使番邦,那么朝中这些比李尚书年轻的,谁敢不为朝廷效命呢?”于是李揆无法再推辞。李揆来到番邦后,番王问:“听说贵国有位人称大唐第一的李揆,可是阁下么?”李揆怕番王会借故强行挽留,就骗番王说:“那个李揆怎么肯来呢?”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