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当时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战国时期占有绝对比重,不记载前代旧事。有人认为刘向选取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起止时间。,由于曾历经包括宋、元、明多个朝代或大或小的修补,加之传抄和翻刻时的错讹。现存版本与最初版本差别可能很大。
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策论。约十五万字。
《战国策》并非出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或主线,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据称形成之初便有多个版本。
据说西汉刘向在校理皇家书库时,对所见的中战国策书,包括六种记载战国纵横家说辞的作品,即所谓的中书六种,包括《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语》《修书》,和国别者八篇等材料进行了编撰。因书所记载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提出的政治和外交策略,且其内容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名称沿用至今。
书名战国指时期,这点并无多少异议。争议点主要在策字上,刘向在给皇帝呈奏的《书录》中云,该书是有关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因而定名,书名中的策字取的是策谋之意。可有部分后世学者依然对书名的含义产生了质疑,如叶德辉和王国维认为策应为简策之意,策有长短,故又名《短长》。不过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是策略。
《战国策》成书以后,东汉学者高诱曾为其作注。但由于此书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此到了北宋时,已经缺了十一篇。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访之士大夫之家,重新补足了三十三卷的简数。南宋时期,姚宏搜罗了尚能见到的版本,在曾巩版本的基础上,重新校订整理并加注释,被称为站本。和姚宏同时的鲍彪也进行编订并注释,元代学者吴师道为其作补正,一同流传,但鲍本质量上并不如姚本。现今所见到的版本,多属姚本。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葬法倒杖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杂家
- 墨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