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卷下·治法·医道通治道论
治身犹治天下也。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由乎天者,如夏商水旱之灾是也;由乎人者,如历代季世之变是也。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由乎先天者,其人生而虚弱柔脆是也;由乎后天者,六淫之害,七情之感是也。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养与服大药,不能免于夭折。犹之天生之乱,非大圣大贤,不能平也。后天之平凡,乃风寒暑湿火燥之疾,所谓外患也;喜怒忧思悲惊恐之害,所谓内忧也。治外患者以攻胜。四郊不靖,而选将出师,速驱除之可也;临辟雍而讲礼乐,则敌在门矣。故邪气未尽,则轻而用补者,使邪气内入而亡。治内伤者以养胜。纲纪不正,而崇儒讲道,徐化导之可也;若任刑罚而严诛戮,则祸益深矣。故正气不足,而轻用攻者,使其正气消尽而亡。然而大盛之世,不无玩民,故刑罚不废,则补中之攻也。然使以小寇而遽起戎兵,是扰民矣。故补中之攻,不可过也。征诛之年,亦修内政,故教养不弛,则攻中之补也。然以戎首而稍存姑息,则养矣。
故攻中之补,不可误也。天下大事,以天下全力为之,则事不堕;天下小事,以一人从容处之,则事不扰。患大病以大药制之,则病气无余;患小病以小方处之,则正气不伤。然而施治有时,先后有序,大小有方,轻重有度,疏密有数,纯而不杂,整而不乱。所用之药,各得其性,则器使之道。所处之方,各得其理,则调度之法。能即小以喻大,谁谓良医之法,不可通于良相也?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