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卷上·病·病情传变论
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一定之传变,如伤寒太阳传阳明,及《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类。又如痞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预知而防之也。无定之传变,或其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知,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医者不能预知而为防者也。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重,轻病亦变危矣。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则诸病亦可渐次乎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至于药误之传变,又复多端,或过于寒凉,而成寒中之病。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或过于攻伐,而元气大虚;或过于滋润,而脾气不实。不可胜举。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之类,将邪火尽行补涩,始若相安,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如中风之状。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医家、病家犹以为病后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余见甚多,不可不深戒!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列子
- 太玄经
- 文子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