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日用部·衣裳
有巢氏始衣皮。轩辕妃嫘祖始兴机杼,成布帛。尧始加絺苎木绵布毛罽。黄帝臣胡曹始作衣,伯余始作裳,始衣裳加垂以衣皮,短小也。舜制韨(冕服之韠,古字,从韦,今从丝),三代增画文;汉明帝用赤皮;魏晋始易络纱。黄帝始制衮,舜始备,周始详。
袍
傅说制袍,长至足。隋制大袍,宇文护始加襕。舜制深衣。马周制襕衫。汉制方心曲领,唐制圆领。
公服
唐太宗制朝参拜表朝服,公事谒见,公服始分别。北齐入中国,始胡服,窄袖。唐玄宗始公服,褒博大袍。
伏羲制裘(一云黄帝)。禹制披风(如背子制较长,而袖宽于衫)、制襦(短衣)。伊尹制夹袄。汉高祖制汗衫(小仅覆胸背,即古中单帝与楚战汗透,因名)。唐高祖制半臂(隋文帝时半臂余,即长袖也。高祖减为秃袖,如背心)。马周制开骻(即今四骻衫)。周文王制裈,禹始制袴,周武王改为褶,以布;敬王以缯;汉章帝以绫,始加下缘。
晋董威制百结(碎杂缯为之)。宋太祖制截褶、制海青(俱仿南番作)。宇文涉制毡衫。
防雨服
陈成子制雨衣、雨帽。宇文涉制雨笼。于则制角袜(前后两只相承,中心系带)。魏文帝吴妃始裁缝如今样。后魏始赐僧尼偏衫。
天子服
黄帝始定人君服,色随王运。周公始制天子服,四时各以其色。隋文帝始专尚黄。唐玄宗时,韦韬请天子服御皆用黄,设禁。
隋别服色
炀帝诏牛弘等始别服色,三、四品紫,五味朱,六品以下绿,胥吏青,庶人白,商皂。本秦始皇以紫、绯、绿三等服为制。
僧衣
后魏制僧衣,赤布,后周易黄,宇文周易褐色。北齐忌黑,以僧衣多黑,始行师忌僧。
鱼袋
即古鱼符,刻鱼,盛之以袋,而饰金银玉。三代为等袋,用韦。唐高祖始制鱼袋,饰金银。武后改制龟,盖为别;后复为鱼,加用铜;宋仁宗加用玉。唐玄宗敕品卑者借绯及鱼袋。
笏
成汤始制笏,书教令以备忽忘。武王诛纣,太公解剑带,笏始制为等。周制诸侯用象笏。晋、宋以来,惟八座用笏,余执手板。周武帝始百官皆执笏朝参,以笏为礼。汉高祖制手板如笏,魏武帝制露板(奏事木简)。
带绶
黄帝制衣带(用革反插垂头),秦二世名腰带。唐高宗始制金、玉、犀、银、鍮、鉐、铜、铁等差。
佩
尧始制佩,周制为等。七国去佩留繸,始以彩组连结子繸。转相受为绶(古绶以贯佩)制,更秦名,本三代。汉高祖制为等加缥。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
牙牌
宋太祖始制牙牌,给赐立功武臣悬带,令朝参官皆用之。颛顼制丝绦。汤制隃囊,厕牖近身之小衫,即今之汗衫也。
绣(上髟下屈)
盖以羽衣为半臂,如《汉书》所谓诸子绣(上髟下屈),其字不同,其义则一也。
襳褵
羽衣也。又曰氅衣。缊黂敝衣。袯襫,蓑衣,暆(音夷)(日俞),雨衣。
襜褕(音谄遥)
单衣也。武安侯田蚡坐襜褕入宫,不敬,国除。
吉光裘
汉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裘色黄,盖神马之类,入水不濡,入火不燃。
雉头裘
大医程据上雉头裘,武帝诏据:此裘非常衣服,消费功用,其于殿前烧之。
狐白裘
孟尝君使人说昭王幸姬求解,姬曰:“愿得狐白裘”。此裘孟尝君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藏中,取以献姬,乃得释。
集翠裘
武后赐张昌宗集翠裘,后令狄仁杰与赌此裘。仁杰因指所衣紫拖袍,后曰:“不等。”杰曰:“此大臣朝见之服也。”昌宗累局连北,仁杰褫其裘,拜恩出,赐与舆前厮养。
鹔鹴裘
司马相如初与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惫,以所着鹔鹴裘,就市人杨昌贳酒,与文君拨闷。
深衣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制有十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黑貂裘
苏秦初说赵,赵相李兑遗以黑貂裘。及游说秦王,王不能用,黑貂之裘敝。
通天犀带
南唐严续相公歌姬、唐镐给事通天犀带,皆一代尤物,因出伎解带呼卢。唐彩大胜,乃酌酒,命美人歌一曲而别,严怅然久之。
月影犀带
张九成有犀带,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贵重在通天犀之上,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也。
黄琅带
唐太宗赐房玄龄黄琅带,云服此带,鬼神畏之。
百花带
宗测春游山谷,见奇花异卉,则系于带上,归而图其形状,名“百花带”,人多效之。
笏囊
唐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张九龄体弱,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自此始。
只逊
殿上直校鹅帽锦衣,总曰“只逊”。曾见有旨下工部,造只逊八百副。
身衣弋绨
张安世尊为公侯,而身衣弋绨,夫人自绩。
衣不重帛
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嫌肉。未几时,国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韎韦跗注
韎,赤也。跗注,戎服,若袴而属于跗,与袴连,言军中君子之饰也。
飞云履
白乐天烧丹于庐山草堂,制飞云履,立云为直,四面以素绢作云梁,染以诸香,振履,则如烟雾。常着示道友云,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矣。
襕衫
明朝高皇后见秀才服饰与胥吏同,乃更制儒巾襕衫,令太祖着之。太祖曰:“此真儒者服也。”遂颁天下。
毳衣
《诗经》:“毳衣如菼。”天子、大夫之服。纨袴,贵家子弟之服。逢腋,肘腋宽大之衣,为庶人之服。
初服
初,始也,谓未仕时清洁之服,故致仕归,曰得遂初衣。
轻裘缓带
羊祜在军中尝服之。偏裻,戎衣名;肠夷,甲名;皆从军所服之饰。
赤芾
芾,冕之饰也。大夫以上,赤韠乘轩。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