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儒佛思想
颜之推不但日常深信因果、礼拜佛陀,还对奉佛及其所产生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点,在《颜氏家训·归心》篇里,他对此作了充分论说。
在颜之推看来,首先佛教高于儒教,儒学虽然知识渊深,教人仁、义、礼、智、信的修身之道,但不论从它知识的广博而言,还是就它所传导的从善内涵来说,它的精髓都已被包含在佛学之内,即佛教的知识和教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其次,佛教的济世情怀和救人功德远远超迈儒教的治世功能。颜之推认为,儒学提倡的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不过是治家者欲一家之厌,治国者欲一国之良;而佛教虽是自我修行,却不仅能修炼自己、脱除自身罪孽,,更能通过修道感化、影响更多的人从善,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进入福地,并使他们的家人、亲属等也脱除前世罪业。佛教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应积极提倡,而不能因为其存在某些不当的现象就予以否定。颜之推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如同世人对儒学的学习和践行一般,并不是读了《诗》、《书》、《礼》,并记住其内容就一定会那样去做,即使是朝廷上那些儒学优秀者也多是略无全行者,因而对于普通的僧侣而言,他们就是有一些过错,也没有必要去求全责备。,而且在颜之推看来,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即使有这种现象也是管理者没有尽到职责去很好控制的缘故,非是佛法传播之宗旨。
作为出身于世以儒学传承家族的士大夫,颜之推无法抹去儒家文化的浸润,所以在信仰佛教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故而论佛时他便不时援儒入佛,认为儒学、佛教都立足于劝人为善、济世益物,儒学的五常和佛教的五禁基本一致,所谓: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认为儒、佛二者目的相同、所起到的社会功用相同,,所谓: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因此作为儒者的颜之推便能坦然奉佛,虔诚奉佛的他也能从容言儒。
教育思想
作为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师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
从总体上看,《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对南北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他路可走。对于北朝士族的腆颜媚敌,他也深致不满。且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数语,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如《教子》篇云: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语言朴实而生动,一时士大夫的心态跃然纸上。
文学价值
《颜氏家训》中《书证》篇考据名物,讨论语词训诂,《音辞》篇辨析声韵,斟酌古今,掎摭利病,都颇具精义,反映出颜氏广博的学识和较深的造诣。《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自成书以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布,经久不衰。究其原由,主要是书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以及培养人才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之实用型新观念等,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明人伦为宗旨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
正由于此,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