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介绍
《孝经》,以孝为中心,为历代儒客尊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