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谏诤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五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