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夸饰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风俗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且夫鸮音之丑,岂有泮林而变好?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大圣所录,以垂宪章,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体的叫做“器”。奇妙的道理难以表述说明,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无法将它的极妙之处写出来;具体事物虽容易描写,用有力的文辞更能体现出它的真象。这并不是由于作者的才能有大有小,而是因为事理本身就存在难易的差别罢了。所以从开天辟地以来,对于声音样貌的描述,能用文辞表达出来的,夸张的修辞一直在被使用;即使是《诗经》、《尚书》中那种雅正的语言,用来教育世俗、训导世人的书籍,使用的事理一定要广博,文辞也用夸张的修饰。所以《诗经》里面谈到高就说“山高可顶天”,谈到狭窄就说“河中容不下一艘小船”;谈到多就说“子孙有千亿”,谈到少就说“百姓一个没有留下”。《尚书》里面讲到洪水包围丘陵,就说“水势漫过了天际”;讲到殷王的士兵叛归周人,就说“流的血让杵棒都漂起来了”。这些虽不免过甚其辞,但对于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却并无妨害。再如猫头鹰的叫声本来是难听的,怎能真像《诗经·鲁颂·泮水》中说的,因为它栖在泮水边的树上而变得好听起来了呢?苦菜的味道本来是苦的,怎能真像《诗经·大雅·绵》里面说的,因为生长在周氏肥沃的土地上而变成饴糖呢?实在因为作者有着深刻的赞扬的意图,所以在文义上有所夸饰。圣人所记录的,用来传世的典范都是这样的。因此孟轲曾说过:“解说《诗经》的人,不要因为拘泥于辞藻而妨害了对诗句的理解,也不要因为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误解了作者的原意。”
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入轩;从禽之盛,飞廉与鹪明俱获。及扬雄《甘泉》,酌其馀波。语瑰奇则假珍于玉树;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至《西都》之比目,《西京》之海若,验理则理无可验,穷饰则饰犹未穷矣。又子云《羽猎》,鞭宓妃以饷屈原;张衡《羽猎》,困玄冥于朔野,娈彼洛神,既非魍魉,惟此水师,亦非魑魅;而虚用滥形,不其疏乎?此欲夸其威而饰其事,义睽剌也。至如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熠耀焜煌之状,光采炜炜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矣。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于是后进之才,奖气挟声,轩翥而欲奋飞,腾掷而羞跼步,辞入炜烨,春藻不能程其艳;言在萎绝,寒谷未足成其凋;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
从宋玉、景差开始,作品中使用夸张的修辞开始盛行起来。司马相如继承了这种风尚并变本加厉,误谬失实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他写到上林苑中的高楼,便说流星与曲虹好像进入了它的窗户;写到追逐飞禽的众多,竟说龙雀、焦明等奇鸟样样都能捕到。后来扬雄作《甘泉赋》,因为深受司马相如的影响;他为了描写的奇特,就借重玉树这一珍宝;为了形容楼阁的高耸,就说鬼神也要跌下来。还有班固在《西都赋》里谈到了比目鱼,张衡在《西京赋》中谈到了海若神等等。在现实中无法得到验证的,就会变得更加夸张,这种夸张使用没有穷尽。此外如扬雄的《羽猎赋》,里面说要鞭挞洛水的宓妃,要她送酒菜给屈原等人;张衡的《羽猎赋》又曾说,要把水神玄冥囚禁在北方的荒野。可是,那美好的洛神,不是鬼怪;而这水神玄冥,也不是妖魔;他们这样不切实际地任意描写,难道不是太粗疏了吗?这样写不过要想增加声势,便把事情写得夸张一些,却显然违背了义理。但这些作品在描绘山海的状貌和宫殿的形势上,都能充分表现出那种宏伟高大、光辉灿烂的壮观;色彩的鲜艳有如融融的火光,楼台的高耸富有飞动的气势:所有这些,都是依仗夸张手法来表现出事物的形状,借助修饰文采来显示事物的奇特。因此,后来许多才人发扬了这种风气,凭借着这种声势。他们振翼高举,势将奋飞;踊跃奔腾,耻于缓步。他们如果写繁盛,即使是春日丽景也不如这般鲜艳;如果写衰萎,即使是荒凉的寒谷也没有这样萧条。写到愉快,文字好像带着欢笑一齐来到;写到悲伤,音调好像和哭泣同时并至。这的确可以把深藏内心而不明显的东西表达得十分鲜明而生动,简直能使盲人睁开眼睛,聋子受到震惊。
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旨,翦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如果夸张的修饰能够抓住事物的要点,就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表达出来;但是夸张过分而违背常理,那就会使文辞与现实脱节。假如在内容上能够学习《诗经》、《尚书》中深广的涵义,在形式上避免扬雄和司马相如辞赋中过度的夸饰,做到夸张而有节制,增饰而不违反事实,这就可以算是美好的作品了。
赞曰∶
总结:
夸饰在用,文岂循检。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夸张手法的运用,难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吗?夸张的语言应该像大鹏矫健地高飞,而不要像鸿鸟着陆那样气势缓慢。
倒海探珠,倾昆取琰。旷而不溢,奢而无玷。
作家选择这种语言时应该像翻倒大海去寻宝珠,推垮昆仑山去求美玉。标准在于夸张得不过分,增饰得不出毛病。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新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