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评价
科举制度兴于隋,而盛于唐,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划时代的制度变革。对于这样重要的制度,两《唐书》的志、《唐六典》、《唐会要》、《通典》都限于体例,仅能了解其框架,而难以了解唐代科举制度的鲜活生动的一面。要全面了解唐代科举制度,《唐摭言》是最为重要的文献。
理清了《唐摭言》的版本系统,即雅雨本和学津本的渊源递嬗关系。此次整理点校所用的底本是学津本,然后用与雅雨堂本同出于王士祯抄本的舒木鲁明本对校。这里不用雅雨本作底本和主要的对校本,是因为经过黄永年先生研究,舒木鲁明本和雅雨本虽然同出于王士祯抄本,但前者文字远善于后者。因舒木鲁明本藏本较少,得见者少,所以在历次点校整理中很少能用到此本,得益于黄寿成博士家藏之便,此次整理得以保证版本上的优势。
其次,黄博士据以对校的还有傅增湘校本。此校本,是据天一阁抄本而校,质量在雅雨堂本之上。据黄博士研究,傅校本可以增补现有其他版本所不见的缺文。
能体现此书优点的第二个方面是标点。这部成书于晚唐五代的笔记小札,在行文中有唐代白话,夹杂文言,说不准还有南方方言,读起来颇为费劲,经常不知道在哪里停顿。虽然经古典文学社和姜汉椿先生先后刊行、标点,但是难以读通的地方仍有多处。黄寿成博士的新标点较之前两个标点本更为合理。
总之,此次整理点校的《唐摭言》理清了版本系统,以简驭繁,大大减少了校勘的工作量,也减轻了读者的负担。其次,使用了之前版本所不见的两种珍贵善本:舒木鲁明抄本和傅增湘校本,因而校出了大量之前未能发现的讹误,并增补了一些缺文。另外在标点上又有新的突破,使之成为更接近原本的精善校本。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疑龙经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道家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