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是诗国的巅峰时期。
有唐一代,诗坛英杰辈出,群星璀璨,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以今天所见的材料而言,清代康熙御定《全唐诗》共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日本学者编《全唐诗逸》三卷,又得诗人一百二十八人;近出《全唐诗补编》,又得一千五百人左右。千载之下,尚有如此众多的诗人有作品传世,可见当时诗人阵容之盛大。
然而,唐、五代诸史中诗人入传者很少,传记也十分简略。名重诗坛者如岑参、李颀、韦应物、刘长卿、王建、许浑、皮日休等均无传。大量诗人的生平资料,散见于唐宋人的诗文集、笔记小说、诗话、书目提要等文献中。南宋计有功编辑《唐诗记事》,以广博的见闻辑录了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大量史料,但其重在录诗,故《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归属集部的诗文评类,不入史部。在辛文房以前,没有一部唐代诗人的传记专书。
至元代,辛文房对上述唐宋以来的大量史料广为搜罗,排比考订,并触事兴怀,间出精采评论,精心结撰成《唐才子传》十卷。此书不仅将隋大业初年至五代末年约三百五十年间近四百位诗人的神采风貌蚀刻其中,使许多史传无名的诗人事迹不致湮灭,而且保存了大量诗歌评论资料。清人伍崇曜称:其书评骘精审,似钟嵘《诗品》;标举新异,似刘义庆《世说》;而叙次古雅,则又与皇甫谧《高士传》相同。颇得此书神韵。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百家姓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