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孙膑特别重视道,这一点和《六韬》很相似,在《孙膑兵法》的治国、治军以及治敌各个方面,孙膑都反复强调道的作用。孙膑不迷信赏罚的作用,认为必须用民得其性才能做到则令行如流,如果违背民性,而赏罚就会失去作用。孙膑说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竟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比起特别迷信赏罚的作用的尉缭,孙膑见识要更深一层。
首先,孙膑在《威王问》中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
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孙膑的这种战争观显然比《司马法》所说的以战止战的思想更加深刻。
战争作为布道的手段,进行战争一定要谨慎,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只要有充足的物质准备,小城照样能巩固坚守。在《强兵》篇,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关系,在理论上发展了孙武所提出的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的论题。
其次,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明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孙膑贵势,这指明了孙膑兵法的特点。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布局。孙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势,即驾驭战争态势的思想。孙膑则在任势的基础上,提出创造和争取有利作战态势的各种原则。他在《威王问》中说: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而士的斗都应当在创造优势的条件下进行。如齐威王问:敌我两军实力相当,,两军将领相望,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先动,应该怎么办?孙膑回答:先派少量部队,由贱而勇敢的将吏率领去试探攻击,接战后只许败,不许胜,把主力部队隐蔽地布好阵势,待敌军分兵追击我小部队时,我军从侧翼攻击敌军主力,就可获得大胜。在应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时,孙膑提出要让威。即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使我军能随时转移。主力部队将持长兵器的战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战士排在后面,选派弩机手援救危急。,等待敌人攻击能力下降,再行反击。这也是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孙膑把弓弩比喻为势,也正在于说明战争就是要争取发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间。
孙膑还注意利用各种地形创造有利的态势。他在《官一》篇说:在山险中作战,要放开谷口,把敌人引出山谷来交战。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作战,要虚设旌旗,诱敌深入,进行消灭。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自己要抢占有利地势,攻击处于不利地势上的敌人,这叫做居生击死。总之,孙膑主张把握有利战机,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以争取战争的胜利。
它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创造,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吴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