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省老母叔宝回乡 送礼物唐璧贺寿
省老母叔宝回乡 送礼物唐璧贺寿
叔宝道:“贤人,你丈夫既然亡过,遗存寡归孤儿。我恨不能学韩信,用千金来报答漂母。今日权以百金为酬,聊报大德。”即使取银相送,柳氏感谢不尽,叔宝就出门上马,向二贤庄去了。
那单雄信闻入传报,叔宝重回潞州,心中大喜道:“谅他必来望我。”吩咐备酒,倚门等候。再说叔宝因马力不济,步行迟缓,直到月上东山,才到庄上。雄信听得林中马嘶,高声道:“可是叔主兄来了么?”叔宝道:“正是秦琼,特来叩谢。”雄信大笑道:“真乃月明千里故人来!”二人携手登堂,喜动颜色,顶礼相拜。家人摆上酒席,二人坐下,开怀痛饮,各有醉意。雄信将杯放下道:“恕小弟今日不能延纳,有逐客之意,杯酌之后,就要兄行。”叔宝道:“这是何故?”雄信道:“自兄去燕山二载,令堂老伯母,有十三封书信到此。前十二封书信,是令堂写的,小弟薄具甘旨,回书安慰。只今月内第十三封书,不是令堂写的,是令正写的。书中说令堂有恙,不能修书,故小弟要兄速速回去,与令堂相见一面,以全母子之情。”
叔宝闻言,五内皆裂,泪如雨下道:“单二哥,若这等,弟时刻难容。只是燕山来,马被骑坏了,路程遥远,心焦马迟,怎生是好?”雄信道:“兄不说,我倒忘了,自兄去后,潞州府将兄的黄骠马发卖,小弟就用银三十两,纳在库内,买回寒舍,今仍旧送还兄长。”叫手下把秦爷的黄骠马牵出来,手下应诺,不一时,牵了出来。那马见了故主,嘶喊乱跳,有如人言之状。雄情又把向日的鞍辔,挂在马上,然后将行李背上。叔宝拜辞,连夜起身,出庄上马,纵辔加鞭,如逐电追风,十分迅速。
及行到济南,叔宝飞奔入城,走到自己后门,跳下马来,一手牵马,一手敲门,叫声:“娘子,我母亲病势如何?我回来了。”张氏听见丈夫回来,忙来开门,说道:“婆婆还未曾好。”叔宝牵马进来,张氏关了门,叔宝拴上马,与娘子相见。张氏道:“婆婆方才吃药睡着,虚弱得紧,你缓些进去。”叔主蹑足,轻轻走进母亲卧房,伏在牀边,见老母面向里,鼻息只有一线,膀臂身应,犹如枯柴一般。叔宝就脆在牀前,低声叫道:“母亲醒了吧!”那母亲游魂缓返,身体沉重,翻不过来,面朝牀里,恍如梦中,叫声:“媳妇!”张氏道:“媳妇在此!”秦母道:“我方才略睡一睡,只听得你丈夫在牀前絮絮叨叨叫我,想是已为泉下之人,千里游魂,来家见母了。”张氏道:“婆婆,你儿子回来了,跪在这里。”叔宝道:“太平郎回来了。”
秦母原无重病,因思想儿子。想得这般模样。忽听得儿子回来,病就好了一半,即忙爬起来,坐在牀沿上,扯住叔宝的手,大哭起来。但又哭不出眼泪,张着大口,只是喊。叔宝叩拜老母,老母道:“你不要拜我,可拜你妻子。你三年在外,若不是你媳妇能尽妇道,我久已死了,也不得与你相见。”叔宝遵母命,回身叩拜张氏,张氏跪下,对拜四拜。秦母问道:“你在外作何勾当,至今方回?”叔宝将潞州府颠沛,远配燕山,得遇姑父姑母,前后事情,细说一遍。秦母道:“姑父作何官职?姑母可曾生子否?”叔宝道:“姑父作幽州大元帅,镇守燕山。姑母已生表弟罗成,今年十四岁了。”秦母大喜。又说受单雄信大恩,如何得报?到了次日,有樊虎等众友来访,叔宝迎接,相叙阔别之情。
叔宝就取罗公那封荐节,自己开个脚册手本,戎装打扮,带两根金装锏,往唐璧帅府投书。这唐璧是江都人,因平陈有功,官拜黄县公开府仪同三司,山东大行台兼济州节度使,是日放炮开门,升堂坐下。叔室将文书投进,唐璧看了罗公荐书,又看了秦琼手本,叫秦琼上来。叔宝答应一声,就上月台跪下。唐璧抬头一看,见秦琼身高八尺,两根金装锏拿于手中,身材凛凛,相貌堂堂,有万夫莫敌之威风。唐璧大喜,对秦琼道:“我衙门中大小将官,都是论功行赏。今权补你一个实授旗牌官,日后有功,再行升赏。”秦琼叩谢。唐璧令中军给付秦琼旗牌官服色,点鼓闭门。秦琼回家,就有营下二十多军士,各拿手本,到宅门叩见秦爷。
叔室虽为旗牌官,唐璧却待为上宾,另眼相看。过了四个月,正值隆冬天气,唐璧叫秦琼至后堂说道:“你在标下,为官四月,不曾重用。来年正月十五日,长安越国公杨爷六旬寿诞,今欲差官送礼,前去贺寿。因天下荒乱,盗贼生发,恐路中有失。我知你有兼人之勇,能当此任,你肯去么?”叔宝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小人焉有不去之理?”唐璧大喜,叫家人抬出卷箱来,另取一领大红毡包,一张礼物单。唐璧开卷箱,照单检点,付秦琼六色,计开:
圈金一品服五色,讨十套;玲珑白玉带一围;夜明珠二十颗;马蹄金二千两;寿图一轴;寿表一道。
话说越公杨素,乃突厥可汗一种,又非皇亲,如何用寿表贺他?这里有个缘故:因他在隋朝大有战功,御赐姓杨,出将入相,宠冠百僚;又因废太子,立了晋王,内外官员,皆以王侯事之;故差官送礼,俱用寿表。唐璧赏秦琼马牌令箭,又令中军选两名壮丁健步,服侍秦琼。
秦琼回家,拜辞老母,秦母见叔宝又要出门,眼中流泪道:“我儿,我残年暮景,喜的是相逢,怕的是别离。你回家不久,又要出门,使我老身倚门而望。”叔宝道:“儿今出门,非昔日之长远,明年二月,准拜膝下。”说罢,别了老母妻子,令健步背包上马而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