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叔宝戏战尚师徒 元庆丧身火雷阵
叔宝戏战尚师徒 元庆丧身火雷阵
当下叔宝出营,尚师徒骂道:“你这伙贼,两次盗我宝驹,将他痒毛拔去,使他不叫。今日相逢,决个饶你。”说着就把枪刺来,叔宝将枪架住,这尚师徒使开这杆枪,犹如银龙闪铄,叔宝抵挡不住,回马往北而走。尚师徒紧紧追来,叔宝战一阵,败一阵,直走至一个所在,是一条大涧,水势甚险,有一条石桥,年远坍颓,仰在涧中,已不能走过的了。望到上首,有一根木桥。又见尚师徒赶近,一时手忙,就在这一个桥头,把马加上一鞭,要跳过涧去。不料这匹马,战了一日,走得乏了,前蹄一纵,腰肚一软,竟扑落涧中。那水底都是石桥,折在下面,利如快刀。其马跌在石上,连肚皮也破开了,死在水中。叔宝忙将枪向马前尽力一插,却好插在石缝里。就趁势着力,在枪杆上一扳一纵,刮喇一声响,人便将近了岸,那条枪竟折做两段。
叔宝爬到岸上,那尚师徒已从木桥过来,叔宝便取双锏迎敌。尚师徒见他没了枪马,稳杀他,把枪就刺。叔宝将身一闪,在左边顺手一锏,却照马腿打来。尚师徒忙伸枪一架,拦开了铜,复手一枪,叔宝又跳在右边。原来叔宝是马快出身,窜纵之法,是他绝技。那尚师徒的枪法虽然高强,却一边在地下,一边在马上,不便施为。怎当得秦叔宝窜来跳去,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东一锏,西一锏!那尚师徒恐怕伤了坐骑,暗想,这个战法,如何拿得他,必须与他步战,方可赢他。遂四下一看,见没有人,就取过双鞭,跳下马,把提炉枪往地上一插,缆定缰绳,抡鞭直取叔宝。叔宝舞锏相迎。两人又斗了一回,叔宝心生一计,将身侧近呼雷豹,连发几锏,大叫一声:“兄弟们,走紧一步快来救我。”把双锏往身上一护,就地一滚过去,尚师徒倒缩开了两步,四下一看,不见一个人影。掇转头来,叔宝已跳在马上,连枪拿在手中,跑过木桥,大叫:“尚将军,另日拜谢你的枪马吧!”言罢飞跑去了。尚师徒气得目瞪口呆,只得回关,修书去请红泥关总兵新文礼,前来助战。
那秦叔宝得了枪马回营,不胜欢喜。岂知那日叔宝劳倦过度,又在涧中受了一惊,又饥又湿,回来又多饮了酒食,饥寒伤饱。次日发寒发热,病倒营中。徐茂公吩咐诸将紧闭营门,将养叔宝不表。
再说红泥关总兵新文礼,身长丈二,使一条铁方槊,重二百斤,在隋朝算是第十一条好汉。那一日得了尚师徒的请书,便将本关军务,委官料理,自往临阳关而来。尚师徒迎入帅府,将前事备述了一遍,并说:“因此特请将军到来,望乞扶持。”新文礼道:“不妨,明日待我出马,杀退他便了。”尚师徒称谢,摆酒接风。
次日,新文礼持槊上马出关,抵营讨战。探子忙报入营,徐茂公吩咐紧闭营门,弗与交战。新文礼在营外恶言叫骂,天晚回关,次日又来付战,令军七百般辱骂,不料运粮官裴元庆解粮到此,望见营外一员大将,领了许多军士,叫骂讨战。元庆大怒,叫手下押过粮草,拿了双锤进前喝道:“何处贼将,敢在此无礼!”新文礼听了,回头一看,只见是个小孩子,便喝道:“来将何名?”元庆道:“俺乃西魏王驾前,天保将军裴元庆便是。你这厮却是何人?”新文礼道:“我乃红泥关总兵新文礼便是。你这孩子,要来寻死!”遂把铁方槊照头顶打下,裴元庆把锤往上一击,当的一声响,把铁方槊打断一节。新文礼虎口出血,叫声:“呵呀!”回马就走。元庆紧紧巡赶,城上军士,连忙放下吊桥。新文礼上得吊桥,裴元庆追上,照着马尾一锤,打中那马屁股,新文礼跌下水去。元庆却要抢关,城上矢发如雨,因押的粮草未曾交卸明白,便回马转去,城上军士出城,救起新文礼。尚师徒留在帅府,将养了七八天,方才无事。这边裴元庆回至营门,押入粮草,见了徐茂公,给了收粮回批。元庆备言杀退新文礼,诸将庆贺,元庆又去候了叔宝,不表。
再说新文礼将养好了,便与尚师徒商议,先除元庆,而后可破各贼。尚师徒道:“下官有一计在此,不怕不除此人。”遂附耳低言,如此如此。新文礼听了喜道:“妙计!妙计!”遂差人到城南庆坠山中,暗暗埋下地雷火炮,石壁上令军士预备筐篮伺候。次日,新文礼上马抵城,单要裴元庆出战,探子飞报进城。裴元庆闻报,就要出战,徐茂公止住道:“将军今日不宜出马交战,决然不利。”元庆道:“军师又来讲腐气的活了!我今日不杀新文礼,也不算成好汉!”竟上马出城去了。徐茂公只是叫苦。众将忙问其故,茂公道:“不必多言,这是大数难逃,此去不能活矣!”众将各各惊疑。
当下元庆出营,见是新文礼,举锤便打。文礼挡了一锤,回身向南便走,元庆紧紧追去。新文礼且战且走,引入庆坠山,见两边皆是石壁,直追至窟中。外边军士就塞断了出路,石壁上放下筐篮,新文礼下马坐入筐篮,上边军士把他拽上去,遂点着干柴火箭拉下来,发动地雷,一时烈焰飞腾,可惜这少年勇将裴元庆,就这样烧死在窟中,其年十五岁。
新文礼就乘势领兵冲下山来,又到营前讨战,茂公得报,便说:“不好了!裴将军命决休矣!众将可一齐迎敌。”众好汉一声吶喊,各执兵器,杀出营来。战鼓如雷,把新文礼裹在核心,用力大战。那秦叔宝病在牀上,忽听得战鼓乱响,叫声秦安:“天色已晚,那处交锋,战鼓甚急?”秦安道:“只因天保将军被新文礼引到庆坠山中烧死了,新文礼又来冲营,为此众位老爷一齐出战,在那里厮杀。”叔宝闻言,说声:“呵呀!”眼珠一挺,忽然昏去。秦安见了忙叫道:“大爷,苏醒!大爷,苏醒!”叔宝渐渐醒转,开眼一看,大骂新文礼:“这狗头,伤我一员大将,誓必亲杀此贼,快快取我披挂过来。”秦安道:“大爷病重,取披挂何用?”叔宝怒道:“谁要你管,快去取来!”秦安没奈何,只得取过披挂来。叔宝走下牀来,两只脚还是涩流流的抖着。秦安道:“大爷,这不是儿戏的,还是睡睡好,且待病好了,杀他未迟。”叔宝道:“唗!还要多话,速去备马,取我双锏来。”秦安又不敢违,只得牵出呼雷豹,又把双锏捧出来。叔宝两手抱了双锏,勉强上马,一只脚踏在镫上,另一只脚又不住的抖,那里跨得上?便骂秦安道:“狗才,还不来扶我一扶!”秦安走过去,攀着肩扶了上去。
叔宝才出营门,但见四下灯球火把,如同自昼。众将周围驰骤,喊杀连天。那新文礼在中间,左冲右突,大步奔腾。叔宝一见大怒,两眼一睁,挺身举锏,大叫一声:“众兄弟不要放走那厮,俺秦琼来也!”谁知这一声大叫,浑身毛孔都开,出了一身大汗,身子就松了大半,一马冲进阵内,众人看见,齐吃一惊。新文礼举起铁方槊,正要迎击,却因被金墉诸将围杀半天,弄得筋疲力尽。忽然头一眩晕,手法错乱,铁方槊还未压下,便被叔宝纵马一锏,打倒在地。众将一齐上前,把他剁为肉酱。
那尚师徒闻知新文礼被围,正领兵来救,亦被众将围住。徐茂公乘势连夜领兵抢关,叔宝见尚师徒与众将混战,便叫:“尚将军,你关隘已失,何苦如此恋战?我劝你不如降了吧!”尚师徒回头一看,果见关上灯火通明,吶喊奔驰,遂长叹道:“罢了,我不能为朝廷争气,死有何惜!”遂拔剑自刎而死。叔宝遂得了尚师徒盔甲,领兵入关,并令人到庆坠山收取元庆骸骨安葬,一面发兵来取红泥关。
到了关下,将新文礼首级示关上军士,招他们归降。军士见主将被杀,一齐开关投降。叔宝入城安民,养兵三日,又起兵往东岭关迸发,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宋史
- 新唐书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神农本草经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