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起藩邸,尽贞元二年二月)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德宗长子。母曰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正月十二日生,大历十四年封为宣王,建中元年立为皇太子。慈孝宽大,仁而善断,留心艺学,亦微信尚浮屠法。礼重师传,引见辄先拜。善隶书,德宗之为诗并他文赐大臣者,率皆令上书之。德宗之幸奉天,仓卒闲,上常亲执弓矢,率军后先导卫,备尝辛苦。上之为太子,于父子闲慈孝交洽无嫌。每以天下为忧。德宗在位久,稍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因缘用事。外则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以奸佞相次进用。延龄尤狡险,判度支,务刻剥聚敛以自为功,天下皆怨怒。上每进见,候颜色,辄言其不可。至陆贽、张滂、李充等以毁谴,朝臣惧,谏议大夫阳城等伏合极论。德宗怒甚,将加城等罪,内外无敢救者,上独开解之,城等赖以免。德宗卒不相延龄、渠牟,上有力焉。
贞元二十一年癸巳,德宗崩。景申,上即位太极殿。册曰:“维贞元二十一年,岁次乙酉,正月辛未朔,二十三日癸巳。皇帝若曰:‘于戏!天下之大,实惟重器,祖宗之业,允属元良。咨尔皇太子诵,睿哲温恭,宽仁慈惠。文武之道,秉自生知;孝友之诚,发于天性。自膺上嗣,毓德春闱,恪慎于厥躬,袛勤于大训。必能诞敷至化,安劝庶邦。朕寝疾弥留,弗兴弗寤,是用命尔继统,俾绍前烈,宜陟元后,永绥兆人。其令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奉册即皇帝位。尔惟奉若天道,以康四海,懋建皇极,以熙庶功,无忝我高祖太宗之休命。’”
上自二十年九月得风疾,因不能言,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德宗忧戚,形于颜色,数自临视。二十一年正月朔,含元殿受朝。还至别殿,诸王亲属进贺,独皇太子疾不能朝,德宗为之涕泣。悲伤叹息,因感疾,恍惚日益甚。二十余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二十三日,上知内外忧疑,紫衣麻鞋,不俟正冠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京师稍安。二十四日宣遗诏,上缞服见百寮。二十六日即位。
上学书于王伾,颇有宠。王叔文以碁进,俱待诏翰林,数侍太子碁。叔文诡谲多计,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叔文论政至宫市事。上曰:“寡人方欲极言之。”众皆称赞,独叔文无言。既退,上独留叔文,谓曰:“向者君奚独无言?岂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见,敢不以闻。太子识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上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无以知此。”遂大爱幸。与王伾两人相依附,俱出入东宫。闻德宗大渐,上疾不能言。伾即入,以诏召叔文入,坐翰林中使决事。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宦者李忠言,称诏行下,外初无知者。
以检校司空平章事杜佑摄冢宰兼山陵使,中丞武元衡为副使,宗正卿李纾为按行山陵地使,刑部侍郎郑云逵为卤簿使。又命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撰哀册文,礼部侍郎权德舆撰谥册文,太常少卿许孟容撰谥议文。
庚子,百寮请听政。曰:“自汉以来,丧期之数,以日易月,而皆三日而听政。我国家列圣亦克脩奉,罔或有违。况大行皇帝酌于故实,重下遗诏。今日至期,而陛下未亲政事,群臣不敢安。宜存大孝,以宁万国,天下之幸。”不许,是月,升泗州为上州。
二月辛丑朔。中书侍郎平章事臣郢,门下侍郎平章事臣珣瑜,检校司空平章事臣佑奉疏曰:“大行皇帝知陛下仁孝,虑陛下悲哀,不即人心听政事,故发遗诏,令一行汉氏之制。今陛下安得守曾闵匹夫之小行,忘皇王继亲之大孝,以亏臣子承顺之义。”犹不许。
壬寅,宰臣又上言曰:“升下以圣德至孝,继受宝命。宜奉先帝约束,以时听断,不可以久。”从之。
癸卯,朝百寮于紫宸门。杜佑前跪进曰:“陛下居忧过礼,群臣惧焉。愿一睹圣颜。”因再拜而起。左右乃为皇帝举帽,百寮皆再拜。佑复奏曰:“陛下至性殊常,哀毁之甚,臣等不胜惶灼。伏望为宗庙社稷割哀强食。”
景午,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碁诸待诏三十二人。初,王叔文以碁待诏。既用事,恶其与己侪类相乱,罢之。
己酉,易定节度使张茂昭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余如故。河北节度自至德已来不常朝觐,前年冬,茂昭来朝未还,故宠之。
辛亥,诏吏部侍郎韦执谊守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紫。初,执谊为翰林学士,知叔文幸于东宫,倾心附之。叔文亦欲自广朋党,密与交好。至是,遂特用为相。
乙卯,太常奏:“《礼》云:‘丧,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周礼》:圜钟之均六变,天神皆降;林钟之均八变,地示咸出。不废天地之祭,不敢以卑废尊也。乐者所以降神也,不以乐则祭不成。今遵遗诏,行易月之制。请制内遇祭辍乐,终制用乐。”从之。又奏:“《礼》:‘三年不祭。’国家故事,未葬不祭宗庙。今请竢袝庙毕复常。”从之。
辛酉,贬京兆尹李实为通州长史。诏曰:“实素以宗属,累更任使。骤升班列,遂极宠荣。而政乖惠和,务在苛厉。比年旱歉,先圣忧人,特诏逋租悉皆蠲免。而实敢肆诬罔,复令征剥。颇紊朝廷之法,实惟聚敛之臣。自国哀以来,增毒弥甚,无辜毙踣,深所兴嗟。朕嗣守洪业,敷弘理道。宁容蠹政,以害齐人。宜加贬黜,用申邦宪。尚从优贷,俾佐远藩。”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导骑如故。播诘让导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陵轹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逋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讙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壬戌。制:殿中丞皇太子侍书翰林待诏王伾可守左常侍,依前翰林待诏。苏州司功王叔文可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又以司勋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郑絪为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又以给事中冯伉为兵部侍郎。以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归登为给事中,修撰如故。登、伉皆上在东宫时侍读,以师傅恩拜。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