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理论
蔡国相分析刘知几的文论思想说:刘氏严厉地批评了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提出尚简原则,贵创新,批因袭;推崇方言今语,要求著述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富于时代感。刘氏的文论思想不仅对唐及后世的史学理论,而且对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史学中所使用历史文学一词,即指对真实的历史记载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以编撰出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有文彩的史书。
李成良、邱应元认为,刘知几首建了中国的历史文学理论,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实录与简语。这两条基本原则既是《史通》历史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又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实录——博采,真实性;简语——善择,艺术感染力。二者既是思想内容和载体形式的统一,又是史家思想品质与艺术的统一。这两条基本原则既是对唐以前历史典籍的总结,又成为判断史籍撰写是否成功的两条基本标准。围绕此原则,《史通》从六个方面阐发了历史文学理论:,即历史典籍与现实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史籍与史料的关系,语言与史籍的关系,史籍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史学批评问题。同时,刘知几提出的史识也是建立在这两条原则基础上的。简语是史识的艺术修养,实录是史识的政治品质。
韩盼山指出:刘知几对史传文的写作提出了实录直书的写作原则、简要为主的叙事标准、言必近古的语言和才学识三长的自身修养的要求。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传记
- 列女传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