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影响
刘知几针对官修制度的弊端,提出一家独断的主张,对史馆弊端提出了五不可之论,从而指出了官修制度的改革方向。许凌云认为,刘知几系统地考察了史官制度,自己又在史馆修史多年,因此,他对史官的批评切中弊端。设馆修史五不可归纳有三:长官意志、曲笔、责任不专,结果是严重限制了史家的创新精神。刘知几批评史馆成了官僚主义的衙门,权贵结党营私的场所。设馆修史五不可也是刘氏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因为史馆堵塞了一家独断之路1994年第3期)。
刘知几所处时代的史学思潮有两大特征:一是世族势力和新兴地主官僚在史学领域的矛盾冲突,二是官修制度和一家独断的矛盾冲突。唐代围绕氏族志修撰的斗争就典型地反映了世族地主官僚和新兴地主集团在史学领域的斗争。对此,刘知几站在新兴地主集团的立场上,反对以谱系之书、家史入国之正史。官修制度的确立,对古代史学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官修制度使史书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但同时官修制度强化了对史学的控制,严重限制了史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并使史书曲笔不实明显突出。
代继华强调刘知几敢于对圣人及其所修儒家经典进行大胆尖锐的批判,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他能在初唐不拘守先儒章句的有利思想氛围中,能正确地运用经史相分的观点,冲破尊经抑史思想的束缚,对他认为是孔子所作的《尚书》《论语》和《春秋》提出了疑、惑,显示出刘知几敢于反传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