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体裁
《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内容
《更法》篇第一 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去彊》篇第四 论削除民不听从政令带来的弊端,并需要籍以刑罚,专心农战,少事商贾做为解决之方。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商君书·去彊》。国家把以对善人的宽大来治理奸恶的人民,国家必然陷入动乱,衰落。而如果国家以对付恶人的谨慎来治理善民,国家才可以稳定强大。
《开塞》篇第七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这种历史变化的观点在哲学史上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在具体措施上,此书主张加强君权,建立赏罚严明的法治制度,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提倡耕战,同时反对用诗书礼乐和道德教化的手段治理国家。《弱民》篇第二十 旨在阐述‘弱民'与‘强国'之间的相对关系。民弱国彊,民彊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民如果强了,,国君的统治地位就不稳了,所以国君的统治地位要想稳定必须先弱民。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这与《商君书-靳令》、《说民》篇文字大致相同。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最后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商君书》正好有《开塞》篇、《农战》篇,这说明韩非和司马迁所见到的商鞅的著作,基本都在此书之中。但此书在后人编纂或流传过程中,搀入一些其他法家的言论,这是不可避免的。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