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大觉琏禅师。
禅师名怀琏、字器之、漳州陈氏子也。
初其母祷於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
幼有远韵、聪慧绝人。长为沙门、工翰墨声称甚着。游方爱衡岳胜绝。
馆于叁生藏有年。丛林号琏叁生。
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谒、师事之十馀年。
去游庐山圆通。又掌书记於讷禅师所。
皇佑二年正月、有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召对化成殿。
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
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
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倡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
万乘既临於舜殿。两街获奉於尧眉。爰当和煦之辰。
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
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
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
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
野老讴、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
焉知有恁麽事。皇情大悦、与琏问答诗颂。
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书献偈、乞归老山中。
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馀生愿祝无疆寿。
一炷清香满石楼。上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
修撰孙觉莘老、书问宗教。琏答之书。其略曰、妙道之意。
圣人尝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
然後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
自生民以来、淳未散。则叁皇之教简而素春也。
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
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叁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
後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
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
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於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
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巳矣。
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
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馀岁。
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
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叹也。琏虽以出世法度人。
而持律严甚。上尝赐以龙脑盂。琏对使者焚之曰。
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食。此非法。使者归奏、上嘉叹久之。
琏居虔服玩。可以化宝坊也、而皆不为。
独於都城之西、为精舍。容百许人而巳。有晓舜禅师、住贤。
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走依琏。琏馆于正寝、而处偏室。
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皆怪之。
琏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於舜。今其不幸。
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闻者叹服。仁庙知之、赐舜再落发。仍居栖贤寺。
治平中、琏再乞还山坚甚。英宗皇帝留之不可。
诏许自便。琏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
遂归老於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之人、相与出力。
建大阁藏所赐诗颂。榜之曰宸奎。
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之记。时京师始建宝文阁。
诏取其副本藏焉。琏归山二十馀年。年八十二、无疾而化。
赞曰、琏公生长於寒乡。栖迟於荒远。
饭布衲、若将终身。一旦道契主上、名落天下。
而能焚龙脑、让正寝。非其素所畜养、大过於人者。何以至是哉。
至於与士大夫论宗教。则指物连类。
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无疑。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兴化铣禅师。
禅师名绍铣、泉州人也。住潭州兴化禅寺。
开法嗣北禅贤禅师。铣有度量、牧千众、如数一二叁四。
长沙俗质、初未知饭僧供佛之利。铣作大会以诱之。
恣道俗赴、谓之结缘斋。其後效而作者、月月有之。
殆今不绝。荆湖之民、向仰之笃、波及蛮俗。
章丞相敦、奉使荆湖、开梅山。与铣偕往。蛮父老闻铣名。
钦重爱恋、人人合爪。听其约束、不敢违。梅山平、铣有力焉。
湘南八州之境、岁度僧数百。开坛俱集、以未为大僧。
禅林皆推挤。铣其门曰、应沙弥皆得赴饭。
自其始至、以及其终。叁十馀年不易。人以为难。
时南禅师道价、方增荆湖。衲子奔趋、入江南者。出长沙百里、无托宿所。
多为盗劫掠、路因不通。铣半五十为馆。请僧主之以接纳。
使得宿食而去。诸方高其为人。
晚得风痹疾、左手不仁。然犹领住持事。日同僧众、会粥食不懈。
铣以精进为佛事。公卿礼敬、以为古佛。
元丰叁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右累足、以手屈枕而化。维收舍利。
两目睛不坏、肠二亦不坏。益以油火焚之。
如铁带屈折、色鲜明、并塔之。阅世七十二、坐六十四夏。号崇辩大师。
赞曰、云门临济两宗。特盛于天下、而湖湘尤多。
云门之裔、皆以宗旨自封、互相诋訾。北禅贤公、铣之师也。
贤於云门为四世孙。而铣独能以公为心。
中涂设馆、以待求道。他宗之辈。非特瞩理甚明。
亦抑其中、有异於人。故其火化之日。二肠双睛、皆不坏。
此其验也。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