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王珪李靖
杜子美《送重表侄王评事》诗云:“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妇。隋朝大业末,房杜俱交友。长者来在门,荒年自糊口。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帚。俄顷羞颇珍,寂寥人散后。”云云。“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下云风云合。龙虎一吟吼。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及乎贞观初,尚书践台斗。夫人常肩舆,上殿称万寿。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观此诗,疑指王珪。珪相唐太宗,赠礼部尚书。然细考其事,大不与史合。蔡绦诗话引《唐书?列女传》云:“珪母卢氏,识房、杜必贵。”质之此诗,则珪母乃杜氏也。《桐江诗话》云:“不特不姓卢,乃珪之妻,非母也。”予按《唐列女传》元无此事,珪传末只云:“始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二人过其家,母李窥之,知其必贵。”蔡说妄云有传,又误以李为卢,皆不足辨。但唐高祖在位日,太子建成与秦王不睦,以权相倾。珪为太子中允,说建成曰:“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长年,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余,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建成乃请行。其后杨文干之事起,高祖责以兄弟不睦,归罪珪等而流之。太宗即位,乃召还任用。久之,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昔为仇雔,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珪、征尽心所事,我故用之。”然则珪与太宗非素义明矣。《唐书》载李氏事,亦采之小说,恐未必然,而杜公称其祖姑事,不应不实。且太宗时宰相,别无姓王者,真不可晓也。又有杜光庭《虬须客传》(《虬须客传》当为《虬髯客传》之误)云,隋炀帝幸江都,命杨素留守西京,李靖以布衣往谒。窃其一妓,道遇异人,与俱至太原,因刘文静以见州将之子,言其真英主,倾家资与靖,使助创业之举,即太宗也。按史载唐公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后高祖定京师,将斩之而止,必无先识太宗之事。且炀帝在江都时,杨素死已十余年矣。此一传,大抵皆妄云。
杜甫《 送重表侄王评事》 诗说:“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妇.隋朝大业末,房、杜俱交友.长者来在门,荒年自糊口.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算帚,俄倾羞颇珍,寂寥人散后。” 等等。“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下云风云合。龙虎一吟吼。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及乎贞观初,尚书践台斗。夫人常肩舆,上殿称万寿。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看这首诗,有可能是指王硅。王硅是唐太宗时的宰相,被赠礼部尚书。然而仔细考证这件事,历史记载很不相符。蔡绦《 诗话》 引《 唐书? 列女传》 的话说:“王硅的母亲卢氏,看出房玄龄、杜如晦一定会富贵。”跟这首诗对证,那么王硅的母亲竟是杜氏。《 桐江诗话》 说:”不仅不姓卢,还是王硅的妻子,而不是母亲。”我考证,《 唐列女传》 原来没有这件事,王硅传末尾只说:“当初隐居的时候,跟房玄龄、杜如晦很友好,两个人到他家里,母亲李氏暗中窥看他们,知道他们一定会富贵”。蔡绦的话乱说有传,又把李氏说成卢氏,都不值得分辨。只是唐高祖在位的时候,太子建成与秦王不和睦,使权术相互倾轧,王硅当时是太子中允,就劝说太子建成说:“秦王的功劳极大,朝内朝外都心服他,您只是因为年长,身为太子住在东宫之内,没有大的功勋使天下人信服,现在刘黑闼被打散的余部,您应该自已去攻击他们,好取得功业名望。”建成就请求出征。后来杨文干的事情发生了,唐高祖责怪他们兄弟不和,归罪于王硅等人并流放了他们。唐太宗即位以后,才召回来任用。很久以后,皇上在丹霄殿为身边的大臣设宴,长孙无忌说:“王硅、魏征过去是仇家,没想到现在能够一起参加这次宴会。”皇上说:“王硅和魏征能够对他们所服事的人尽心,所以我任用他们。”从这件事来看,王硅跟唐太宗不是早就认识的就很清楚了。《 唐书》 记载的李氏的事,也是从小说中采摘来的,恐怕不一定对,而杜甫称说他祖姑的事,不应该不是事实,而且唐太宗时的宰相,没有别人是姓王的,真是不能弄明白。另外,杜先庭《虬须客传》说,隋炀帝到江都去,命令杨素留守西京.李靖以平民的身份前去拜见杨素,暗中带走了他一名妓女,路上遇见了奇异的高人,异人跟他们一起到太原,通过刘文静见州将的儿子,说他将是真正英明的君主,于是异人把所有的家产资金给了李靖,让他帮助创建国业的大事。州将的儿子就是唐太宗。据考证,历史记载唐公攻打突厥时,李靖察觉他有不同平常的志向,自己拘禁了皇上,发动紧急兵变,后来唐高祖平定京师,打算杀了李靖又没有杀,可见一定没有李靖事先就认识唐太宗的事。再说隋炀帝在江都的时候,杨素已经死了十多年了。这一篇传奇,大概都是虚妄的。
- 推荐作品:
- 集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