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元丰官制
元丰官制初成,欲以司马公为御史大夫,又将俟建储时,以公及吕申公为保傅。元祐初,起文潞公于既老,议处以侍中、中书令,为言者所攻,乃改平章军国重事。自后习以为制,不复除此等官,以谓前无故事,其实不然也。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中批右正言张扶除太常卿,执政言自来太常不置卿,遂改宗正;复言之,乃以为国子祭酒。近岁除莫济秘书监,济辞避累日,然后就职。已而李焘、陈騤、郑丙皆为之,均曰:“职事官,何不可除之有?”
宋朝元丰年间的职官制度刚修改成,想让司马光当御史大夫;又要等到册立太子时,让司马光和吕公著为太保、太傅,元祐初,起用了年纪己老的潞公文彦博,商议要授予他侍中、中书令之职,受到谏官的反对,才改为平章军国重事。从此以后相沿成为制度,不再授予这等官号,认为以前没有这样的制度,其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宋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中批右正言张扶授予太常卿,执政官说从来太常寺不设卿,于是改为宗正;又有人进言,才授予他国子祭酒。近年来,授予莫济秘书监,莫济推辞回避了好几天,然后才就职。不久,李寿、陈騤、郑丙都担任了此职,都说:“职事官有什么不可以任命的。”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心经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