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张嘉贞
唐张嘉贞为并州长史、天兵军使,明皇欲相之,而忘其名,诏中书侍郎韦抗曰:“朕尝记其风操,今为北方大将,张姓而复名,卿为我思之。”抗曰:“非张齐丘乎?今为朔方节度使。”帝即使作诏以为相。夜阅大臣表疏,得嘉贞所献,遂相之。议者谓明皇欲大用人,而卤莽若是,非得嘉贞表疏,则语相齐丘矣。予考其事大为不然。按开元八年,嘉贞为相,而齐丘以天宝八载始为朔方节度,相去三十年,安得如上所云者?又是时明皇临御未久,方厉精为治,不应置相而不审其名位,盖郑处诲所著《明皇杂录》妄载其事,史家误采之也。《资治通鉴》弃不取云。
唐朝张嘉贞任并州长史、天兵军使,唐明皇想让他当丞相,但忘了他的名字,便告中书侍郎韦抗说:‘我曾经记得他的风度品格,现在是北方的大将,姓张,双名,你替我想想。”韦抗说:“是不是张齐丘?现在是朔方节度使。”唐明皇就让他写诏书,让张齐丘当丞相。唐明皇夜里看大臣的表章,看到张嘉贞送上的疏文,便让他当了丞相。评议家说唐明皇想重用人材,却这样鲁莽,如不是见到张嘉贞的表章,就误用了张齐丘。我经过考查,认为并不如此。按唐玄宗开元八年,张嘉贞任宰相,张齐丘是玄宗天宝八年才任朔方节度使的,相差三十年,怎么能象以上所说的呢?再说当时唐明皇即位不久,正在励精图始,不应该任命丞相而不知道姓名和官位,这只是郑处诲所著的《 明皇杂录》 胡记了此书,历史学家误用罢了。《 资治通鉴》 就没有采用。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仪礼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