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诞节受贺
唐穆宗即位之初年,诏曰:“七月六日,是朕载诞大辰。其日,百僚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门内与百僚相见。”明日,又敕受贺仪宜停。先是左丞韦绶奏行之,宰臣以古无降诞受贺之礼,奏罢之。然次年复行贺礼。诞节之制,起于明皇,今天下宴集休假三日,肃宗亦然。代、德、顺三宗皆不置节名,及文宗以后,始置宴如初。则受贺一事,盖自长庆年至今用之也。
唐穆宗李恒登皇帝位的那年,下诏书说:“七月六日,是我的寿诞之日。到了那天,百官和诰命妇人把名字递上去,表示参加了朝贺,我可以在门内与百官见面。”第二天,又下诏说,诞辰受百官朝贺的仪术停止,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起初是尚书省总辖吏、户、礼三部的左丞韦统上奏幸。要求寿诞受贺,因之允准下诏;接着总揽政务的大臣又以古代就无寿诞受贺为理由,上书要求停止贺礼仪式,于是又下诏停止。但是到了第二年,又开始寿诞贺礼。皇帝寿诞之日举行贺礼的制度,开始于唐明皇。当时,唐明皇在他寿诞之日下令百官集中设宴庆贺,休假三天,之后,唐肃宗也照此办理。后来,代宗、德宗、顺宗三朝都没有设置这一节日名目。直到唐文宗以后,才象玄宗时一样盛宴百官。由此可知,寿诞受贺之礼,大致从唐穆宗长庆年间一直演用到现在。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