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南中王门学案·提学薛方山先生应旂
薛应旂号方山,武进人。嘉靖乙未进士。知慈谿县,转南考功,陞浙江提学副使。其鋻识甚精,试慈谿,得向程卷曰:“今科元也。”及试余姚,得诸大圭卷,谓向程曰:“子非元矣,有大圭在。”已果如其言。先生为考功时,寘龙溪於察典,论者以为逢迎贵溪。其实龙溪言行不掩,先生盖借龙溪以正学术也。先生尝及南野之门,而一时诸儒,不许其名王氏学者,以此节也。然东林之学,顾导源於此,岂可没哉!
薛方山纪述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为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汙,斯可谓之廉。
气者所以运乎天地万物者也。有清则有浊,有厚则有薄,穷则变,变则通,故一治一乱,皆非一日之积也。
圣人制命,贤者安焉,不肖者逆焉。
万物皆备於我,不可以物为非我也,然而有我则私矣。万物皆具於心,不可以心为无物也,然而有物则滞矣。
阴阳之气,凝者为石,流者为水。凝者无变,信也;流者无滞,智也。孔恶其硜窒也,孟非其激逆也。信立而通则不窒矣,智运而正则不逆矣。
画者象也,值其画者变也。潜龙勿用者辞也,用其辞者占也。斯义不明,附会无不至矣。
时之汙隆,民之休戚,其几安在哉?存乎士风之直与佞耳。
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治世之教也,上主之,故德一而俗同。季世之教也,下主之,故德二三而俗异。
义协则礼皆可以经世,不必出於先王;理达则言皆可以喻物,不必授之故典。
薛文清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於抗而得祸乎?此崔后渠梦中所得之言。
古诸侯多天子继别之支子,故不得犯天子以祭始祖;大夫多诸候继祢之支子,故不得犯诸侯以祭先祖。汉、唐以来,则无是矣。礼以义起,报宜从厚,今士大夫之家庙,虽推以祭始祖亦可也。
古者谏无官,以天下之公议,寄之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言之,此其为盛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