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旗帜第六十九
旗帜者,军中之标表也。以门旗为首,竿上置金铜珠,大纛深红八幅,树大将牙帐前,鼓坐其下,五方旗各按方面。将有事旗战阵,大将斋戒,洁心净服,俟天清星皎,中营立坛,率诸将校宣祝文,随方面祭之。大将之行,先以五色旗导引之。冲向方位:甲乙日青旗,丙丁日红旗,戊己日黄旗,庚辛日白旗,壬癸日黑旗(五方旗所向在后)。或前后林薮险隘,下斧钅瞿斫伐开道,举青旗。前有山峡高峰深溪,无避贼寇处,复风火相逼,即抽兵要逐风烧草以避贼,举红旗。前遇敌列阵,即排列辎重,引兵结阵,择高胜地守隘以拒贼,举白旗。前值山川地濡卑湿,溪涧不平,举皂旗。前平原大泽,无他患害,举黄旗。五色牙帐旗,随天地(一作气)四时云色举之。见青云举青旗,他皆同此。厌土以青旗,厌火以皂旗,厌金以红旗,厌水以黄旗,厌木以白旗。厌旌旗之上,文以熊虎者,象其猛也;文以力鸡者,象其斗也;文以日月星辰者,法天文也;文以鬼神云气者,如其变也。坐罪人于白旗之下,杀之于黑纛之下也。初得敌人,刳其心以祭旗,涂其血以衅鼓。为我之号者,随我所主焉。故《春秋传》曰:昼施旌旗以威其目,夜施火鼓以威其心。是故旗帜之用,大军之本也。
大将旗鼓第七十
纛六口,枪二根,以豹尾为,居门旗后。前五方旗,随所六纛在,营亦在纛后。严敬鼓一十二面,居大将前。左右列六纛,下用一十二具旗鼓,前列代金旗队二百五十口,尚色图禽,与诸队同。每一旗五幡,认旗二百五十口,尚色图禽,与诸队不同。各因为认,出居队后,恐卒伍交错。
阵将旗鼓第七十一
门旗不得用红色,嫌乱。大将鼓一百二十五面,恐疑惊敌人用之。甲五分,七千五百领。战袍四分,五千领。枪十分,一万二千五百根,缚(一作傅)筏。牛肋脾二分,二千五百面;马军以围伐牌一伐,分支。弩二分(弦三付),兵一分,二千五百张。弩七千五百条,弦二十五万只。箭弓十分(弦三付),矢二十六万只,一万三千五百粮,弓二万七千五百条,弦三十七万五千。射甲、箭、弓、袋、胡禄并张弓袋,并十分,一万三千五百副。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三千五百口。二分,三千五百条。马军及陌刀,并付以锤钺斧(一作为)四支。
金鼓第七十二
《周礼》六鼓,乐人掌教六鼓,以节乐和军旅。一曰铜鼓,二曰铙鼓。凡在军中,金之制有四。《司马法》曰:卒长执铙,两司马长执铎,进军鸣铎,退军鸣铙。大战之时,击鼓以进,击金以退(一作止)。三曰◆,《周礼》曰:以金◆和鼓。四曰镯,以节鼓。郑玄曰:镯,钲也,军行鸣之,以节鼓也。五曰铎,《周礼》曰:以金铎通鼓。铎,铃也。刁斗,按《黄帝大传》曰:与◆尤战,击之以警夜也。六曰钲,《乐志》曰:钲形如半钟,旁有小柄,乐师持之以和乐节制。钲者,进退用之,有征之义也。
蠡角第七十三
黄帝战蚩尤,吹角,长六尺,声甚呜。后有涿鹿之败,帝问曰:所吹何物?蚩尤曰:角也,吹之则风雾俱集。后以六尺曰角,五尺曰蠡。近世列阵,金鼓之外,馀无他声号。或阵形长为山谷所掩映,虑不能照,宜于阵两稍为蠡角(随牌大小增之)。值敌攻稍,则吹之为号,中军吹而应焉。
鼓角第七十四
鼓角者,大将之威德。十万兵已上,大角二十四具,大鼓六十四面;五万兵已上,大角一十六具,大鼓四十二面;三万兵已上,大角八具,大鼓二十四面;一万兵已上,大角六具,大鼓一十四面。或深入敌境,欲敌人畏,谓我师旅大盛,但多著之,不用此法也。动鼓角之时,日没前二刻先吹小角,次吹大角,一会十六声,三会计四十八声,为一曲毕。暮击鼓,三会间,第一会五十六声六迭一间。三间毕,吹大角一十六声,引第二会鼓五十六声六迭一间。三间毕,发钲一百五十声毕,军门掣锁,诸将各按部静,吏士无敢喧哗,传刁斗,报更漏,谨巡警。晚起角在四更二点,吹小角毕(一作吹),四更三点过吹大角,引第一会鼓四十五声六迭一间,三间毕吹(一作叫)。四更四点过吹大角,引第二会鼓四十五声六迭一间,三间毕吹(一作叫)。四更五点过吹大角,引第三会鼓四十五声六迭一间,三间毕叫。五更一点过吹泊,五更四点转鼓,至天晓一十八转叫,五更五点过击钲一百五十声。绝声,击鼓三百。声绝,军门锁开,大将军严装坐牙帐之上,引诸将以次朝。
漏法第七十五
木柜一枚,八角,高二尺四寸,阔二尺三寸。杂色,装画金铜环纫及盖水匮三片,共阔二尺四寸,厚一寸五分,布黑漆。贮水生铜钅瞿一口,阔一尺九寸,深一尺五寸,重七十斤。金铜引水龙一条,长二尺六寸。前脚踏虚云朵一枝,重二十斤。龙腹中熟铜饮水渴乌一条,内空长四尺八寸,围一寸五分。力士柱二枚,各长六尺,围一尺二寸五分。并脚下卷荷坐水离狮子四个装褫尽,力士柱头镀金宝珠二枚。及铁涉一松(一作枚),阔二寸五分,长三尺六寸。金铜钉铰水秤一梁,身长五尺六寸,径一寸五分。金铜环连锁,长一尺四寸。金铜象锤一枚,连锁九寸,共重七斤半(一作平)。准杆一条,长六尺,竿身八楞,围八寸五分。向本上雕一只脚踏莲花坐,向下卷云座。金铜环纫,及曲尺金铜工正一枚,长一尺五寸。熟铜镀金壶一枚,面阔一尺一寸,深七尺。金铜连锁三条,各长二尺二寸。及连金铜小盖一枚,阔三寸五分,共重一十四斤四两。铜觜一枚,重十八铢。大鼓一面,阔一尺一寸,深七寸。蟠龙绕腔彩画钲一面,厚四分。铜水斗一枚,平准竿一条。皆以约漏刻数之。
传箭第七十六
每时有八刻十二分,一刻六十分,一日二十时,合一百刻。冬至前三日改第一箭,昼四十刻(日出辰时一刻),夜六十刻(日入申时八刻),每更一十二刻,每点二刻二十四分。后三日改第二箭,昼四十一刻(日出辰时半刻),夜五十九刻(日入酉时半刻),每更一十一刻四十八分,每点二刻二十二分。小寒初日改第三箭,昼四十二刻(日出卯时八刻),夜五十八刻(日入酉时一刻),每更一十一刻三十六分,每点二刻一十八(一作九)分。后九日改第四箭,昼四十三刻(日出卯时七刻半),夜五十七刻(日入酉时一刻半),每更一十一刻二十四分,每点二刻一十六分。大寒后三日改第五箭,昼四十四刻(日出卯时七刻),夜五十六刻(日入酉时二刻),每更一十一刻一十二分,每点二刻一十四分。立春前三日改第六箭,昼四十五刻(日出卯时六刻半),夜五十五刻(日入酉时二刻半),每更一十一刻,每点二刻一十二分。后六十日改第七箭,昼四十六刻(日出卯时六刻),夜五十四刻(日入酉时三刻),每更一十刻四十八分,每点二刻九发。雨水初日改第八箭,昼四十七刻(日出卯时五刻半),夜五十三刻(日入酉时三刻半),每更一十刻三十六分,每点二刻七分。后第九日改第九箭,昼四十八刻(日出卯时五刻),夜五十二刻(日入酉时四刻),每更一十刻二十四分,每点二刻四分。惊蛰后三日改第十箭,昼四十九刻(日出卯时四刻半),夜五十一刻(日入酉时四刻半),每更一十刻十分,每点二刻二分。春分前三日改第十一箭,昼五十刻(日出卯时四刻),夜五十刻(日入酉时五刻),每更一十刻,每点二刻。后六日改第十二箭,昼五十一刻(日出卯时三刻半),夜四十九刻(日入酉时五刻半),每更九刻四十八分,每点一刻五十七分。清明初日改第十三箭,昼五十二刻(日出卯时三刻),夜四十八刻(日入酉时六刻),每更九刻三十六分,每点一刻五十五分。后九日改第十四箭,昼五十三刻(日出卯时二刻半),夜四十七刻(日入酉时六刻半),每更九刻二十四分,每点一刻五十二分。谷雨后三日改第十五箭,昼五十四刻(日出卯时二刻),夜四十六刻(日入酉时七刻),每更九刻一十二分,每点一刻五十分。立夏前三日改第十六箭,昼五十五刻(日出卯时一刻半),夜四十五刻(日入酉时七刻半),每更九刻,每点一刻四十八分。后六日改第十七箭,昼五十六刻(日出卯时一刻),夜四十四刻(日入酉时八刻),每更八刻四十八分,每点一刻四十五分。小满初日改第十八箭,昼五十七刻(日出寅时半刻),夜四十三刻(日入戌时半刻),每更八刻三十六分,每点一刻四十二分。后九日改第十九箭,昼五十八刻(日出寅时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入酉时一刻),每更八刻二十四分,每点一刻四十分。芒种后三日改第二十箭,昼五十九刻(日出寅时七刻半),夜四十一刻(日入戌时一刻半),每更八刻一十二分,每点一刻三十分。夏至前三日改第一箭,昼六十刻(日出寅时七刻),夜四十刻(日入戌时二刻),每更八刻,每点一刻三十六分。后六日改第二箭,昼五十九刻(日出寅时七刻半),夜四十一刻(日入戌时一刻半),每更八刻一十二分,每点一刻三十八分。小暑初日改第三箭,昼五十八刻(日出寅时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入戌时一刻),每更八刻二十四分,每点一刻四十分。后九日改第四箭,昼五十七刻(日出卯时半刻),夜四十三刻(日入戌时半刻),每更八刻三十六分,每点一刻四十三分。大暑后三日改第五箭,昼五十六刻(日出卯时一刻),夜四十四刻(日入酉时八刻),每更八刻四十八分,每点一刻四十五分。立秋前三日改第六箭,昼五十五刻(日出卯时一刻半),夜四十五刻(日入酉时七刻半),每更九刻,每点一刻四十八分。后六日改第七箭,昼五十四刻(日出卯时二刻),夜四十六刻(日入酉时七刻),每更九刻一十二分,每点一刻五十分。处暑初日改第八箭,昼五十三刻(日出卯时二刻半),夜四十七刻(日入酉时六刻半),每更九刻二十四分,每点一刻五十二分。后三日改第九箭,昼五十二刻(日出卯时三刻),夜四十八刻(日入酉时六刻),每更九刻三十六分,每点一刻五十五分。白露后三日改第十箭,昼五十一刻(日出卯时三刻半),夜四十九刻(日入酉时五刻半),每更九刻四十八分,每点一刻五十七分。秋分前三日改第十一箭,昼五十刻(日出卯时四刻),夜五十刻(日入酉时五刻),每更十刻,每点二刻。后六日改第十二箭,昼四十九刻(日出卯时四刻半),夜五十一刻(日入酉时四刻半),每更十刻十二分,每点二刻二分。寒露初日改第十三箭,昼四十八刻(日出卯时五刻),夜五十二刻(日入酉时四刻),每更一十刻二十四分,每点二刻四分。后九日改第十四箭,昼四十七刻(日出卯时五刻半),夜五十三刻(日入酉时三刻半),每更一十刻三十六分,每点二刻七分。霜降后三日改第十五箭,昼四十六刻(日出卯时六刻),夜五十四刻(日入酉时三刻),每更一十刻四十八分,每点二刻九分。立冬前三日改第十六箭,昼四十五刻(日出卯时六刻半),夜五十五刻(日入酉时二刻半),每更一十一刻,每点二刻一十二分。后六日改第十七箭,昼四十四刻(日出卯时七刻),夜五十六刻(日入酉时二刻),每更一十一刻一十二分,每点二刻一十四分。小雪初日改第十八箭,昼四十三刻(日出卯时七刻半),夜五十七刻(日入酉时一刻半),每更一十一刻二十四分,每点二刻一十六分。后九日改第十九箭,昼四十二刻(日出卯时八刻),夜五十八刻(日入酉时一刻),每更一十一刻五十六分,每点二刻一十八分。大雪三日改第二十箭,昼四十一刻(日出辰时半刻),夜五十九刻(日入酉时半刻),每更一十一刻四十八分,每点二刻二十一分。
测影第七十七
先定南北使正,树八尺表竿为勾,卧一丈四尺为股。中节气,日中视影之尺寸,若与历合则吉,不合则凶。冬至十一月中气,律中黄钟,管长九寸径三分,影长一丈三尺。小寒十二月节,影长一丈二尺四寸三分。大寒十二月中气,律中大吕,管长八寸三分,影长一丈一尺二寸。立春正月节,影长九尺八寸。雨水正月中气,律中大蔟,管长八寸,影长八尺一寸七分。惊蛰二月节,影长六尺六寸七分。春分二月中气,律中夹钟,管长七寸四分,影长五尺三寸七分。清明三月节,影长四尺二寸五分。谷雨三月中气,律中姑洗,管长七寸一分,影长三尺二寸六分。立夏四月节,影长二尺五寸三分。小满四月中气,律中仲吕,管长六寸五分,影长一尺九寸九分。芒种五月节,影长一尺六寸九分。夏至五月中气,律中蕤宾,管长六寸二分,影长一尺五寸。小暑六月节,影长一尺六寸九分。大暑六月中气,律中林钟,管长五寸九分,影长一尺九寸一分(一作九)。立秋七月节,影长二尺五寸三分。处暑七月中气,律中夷则,管长五寸六分,影长五尺三寸七分。白露八月节,影长五尺七寸。秋分八月中气,律中南吕,管长五寸三分,影长六尺二寸三分。寒露九月节,影长六尺(一作八)六寸七分。霜降九月中气,律中无射,管长四寸九分,影长八尺一寸七分。立冬十月节,影长八尺九寸。小雪十月中气,律中应钟,管长四寸七分,影长一丈二尺二寸。大雪十一月节,影长一丈二尺四寸三分。夫周天三百六十度四分度之一,为十二次,华夷共同,以至十二国王侯之所度。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月节迟疾,平行九道,故二十八日行三百六十度,余日逐日度入朔。一岁十二月行十三周天,与日同。夏至日在井,去极近。冬至日在斗,去极远。日阳用事,则进北而影短。月阴用事,则退南而影长。测法极远近以影,而知以定南北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别史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