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灵枢·五味论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黄帝问少俞道:五味进入口内,各有它喜欢趋走的地方(指脏腑经络),也各有它所引发的病症。酸味趋走于筋,多食酸味,使人小便不通;咸味趋走于血,多食咸味,使人发渴;辛味趋走于气,多食辛味,使人感觉内心有空虚感;苦味趋走于骨,多食苦味,使人发生呕吐;甘味趋走于肉,多食甘味,使人心胸烦闷。我知道五味食用过度会分别引发上述症状,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少俞回答说:酸味进入胃内,它的气涩滞不滑并有收敛作用,只能上行至于上中两焦,不能随着气机出入而吸收转化,只能停留在胃中,胃中温和,便会向下渗注于膀胱,膀胱的外壁薄而软,受到酸味的作用便紧缩蜷曲,致使膀胱出口收束不通,以至于小便不通,因而造成小便不利的癃闭症。阴器,是宗筋汇聚的地方,(肝主管筋,对应酸味,)所以说酸味进入胃中,是趋走于筋的。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黄帝问道:咸味趋走于血,食咸味过多会使人口渴是什么道理呢?
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少俞回答说:咸味进入胃中,其气向上趋走于中焦,渗注于诸脉,脉是血气运行之处,血与咸味相遇,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胃内的汁液就渗注于血;胃内汁液渗注于血,则胃内汁液枯竭;胃内汁液枯竭,则咽喉焦干,所以舌根发干而易觉口渴。血脉是取道于中焦而通血气的,所以咸味进入中焦,便趋走于血。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黄帝问道:辛味趋走于气,多食辛味,使人觉得心中空虚是什么道理呢?
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少俞回答说:辛味进入胃中,其气趋走于上焦。上焦是纳受水谷所化精微之气而营护诸阳气的,姜、韭菜的辛气熏蒸上焦,营卫之气也不时受到辛味的刺激,而长时留滞胃中,所以出现内心空虚(烧心)的感觉。辛味趋走于卫气,与卫气同行,所以辛味入胃后,就会和汗液一起发散出来。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
黄帝问道:苦味趋走于骨,过食苦味会让人呕吐,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少俞回答说:苦味进入胃中,胃中的五谷之气都敌不过苦味,苦味进入下脘之后,三焦的气行之路俱都闭塞不通,所以让人呕吐。牙齿是胃的终了处,苦味进入胃中,先趋走于骨,而后复出于齿,(致使牙齿发黑而疏松,)所以知道苦味是趋走于骨的。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黄帝问道:甘味趋走于肉,过食甘味,使人感到心胸烦闷,是什么原因呢?
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少俞回答说:甘味进入胃中,其气弱小,不能上行至于上焦,而是与谷物一起留在胃中。甘味能使胃变得柔润,胃柔润则胃壁松弛,胃壁松弛,胃中的寄生虫就会蠕动,虫蠕动,则使人心中烦闷。甘味之气外通于肉,所以说甘味趋走于肉。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左传
- 仪礼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了凡四训
- 知言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