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灵枢·行针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黄帝问岐伯道:我从先生这里学习了九针,并在百姓身上运用,发现人们的血气盛衰是不一样的,对针刺的反应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在进针之前神情就有了变化,精神高度紧张,并对针感有强烈的反应;有的进针后马上就有得气的感觉;有的在出针后才有反应;还有的很不敏感,经过数次针刺才有反应;有的针后就出现气逆、晕针等不良反应;有的经过几次针刺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上述六种情况,表现各不相同,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岐伯回答说:重阳类型的人,其精神易受触动,其气也易于行走来至。
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黄帝问:什么是重阳类型的人呢?
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岐伯答道:重阳类型人的神气禀性如同火一样轰轰烈烈,精力充沛,说话爽朗流利,走路时脚举得高,这种人的心、肺脏气有余,功能旺盛,阳气充盛滑利而升腾,所以精神一动,其气随针入而有反应。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黄帝问:有些重阳类型的人,神情并不易激动,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岐伯回答说:这种人虽然阳气炽盛,但阴气也盛,阳中有阴。
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
黄帝又问:怎么知道这种人阳中有阴呢?
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岐伯答道:多阳的人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常喜形于色;多阴则精神抑郁,心情紧张,经常恼怒不快,好发脾气,但很容易缓解,根据上述特点说明这种人阳中有阴。所以阳为阴滞,阴阳离合困难,神气就不易激动,反应也不那么强烈。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
黄帝问:有的患者对针刺很敏感,下针后很快得气,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岐伯答道:这是因为人的阴阳均衡协调,气血濡润和畅,所以进针以后就很快出现得气的反应。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
黄帝又问:有的人在起针以后,才出现反应,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呢?
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岐伯回答说:因为这种人多阴而少阳,阴的性质主沉降,阳的性质主升浮,阴偏盛则沉潜敛藏占优势,所以针刺时反应迟缓,当出针以后,阳气随其针而上浮,才出现反应。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
黄帝问:经过几次针刺治疗才出现反应,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岐伯答道:这是因为这种人多阴而少阳,其气机沉潜至深,反应低下而气难至,对针刺极不敏感,所以通过几次针刺后才出现反应。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
黄帝问:有的人刚刚进针即出现气逆晕针的不良反应,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岐伯答道:进针后出现气逆晕针的不良反应,还有经过多次针刺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恶化者,并不是患者的体质阴阳偏盛偏衰,以及气机的升浮沉降造成的,这都是治疗粗疏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医生治疗上的失误,与患者的形气体质无关。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