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素问·刺腰痛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像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足少阳胆经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小腿胫骨上端出血,即在膝盖外侧高骨突起处(的阳陵泉穴),如果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阳明胃经发病而使人腰痛,腰部不能左右转动,如果转动则容易产生幻觉,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胃经在小腿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使其上下合顺,刺其出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足少阴肾经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椎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肾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刺其出血),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足厥阴肝经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张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经的穴位,其部位在腿肚和足跟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摸之有连续成串的结节,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散在腘窝部的分支)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刺解脉,其部位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紫黑色横纹刺其出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像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像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委中穴处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太素》作针)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同阴脉(足少阴肾经的别络)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像有小针在里面一样,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阳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并立即肿胀。治疗时应刺阳维脉,穴位在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的小腿肚子上,距离足底一尺处(应为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阳交穴)。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衡络脉(即带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留滞在里面。治疗时应刺郄阳(即足太阳膀胱经的浮郄穴)与大腿筋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会阴脉(即任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不止,汗止则欲饮水,饮水后立即要小便。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脉(金门穴)的上面,委中穴下面五寸(的承筋穴),视其血络盛满的地方刺其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飞阳脉(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今名飞扬络,连接足少阴肾经足与太阳膀胱经)发病使人腰痛,痛的时候令人烦恼,厉害时因恐惧而感到悲伤。治疗时应刺飞扬络在内踝上五寸的穴位(即筑宾穴),是足少阴肾经与阴维脉交会的地方。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昌阳脉(昌阳,是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名,又名复溜穴。昌阳脉指足少阴肾经在小腿部的一段)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刺足大筋内侧二次,其穴位在内踝上足大筋的前面、足太阴脾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的复溜穴)。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散脉(读注:唐?王冰注为足太阴之别络;明?马莳认为王说无据,但找不到更好的解释;清?张志聪解释为冲脉,但与下文所述不合。查多数注家认为,本篇独未论足太阴,所以王说有其合理性。)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像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严重的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经络的外侧,看到有青筋缠束的地方,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肉里脉(足少阳胆经,有阳辅穴,又名分肉。肉里脉,为少阳所生,阳维脉气所发之处。)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脉二次,其穴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外前方,足少阳胆经绝骨穴(今名悬钟穴)后面(的阳辅穴)。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像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时,感觉身体上部寒冷,应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感觉身体上部发热,应刺足厥阴肝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胆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肾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穴的血络出血。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胃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脾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肾经。(读注:最后一句与本段中间的内容重复。)
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肾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肝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上举的,应刺足太阳膀胱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肾经。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踝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腰痛时牵引小腹,引动胁骨下面也疼痛而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与臀部交连处,其部位在两髋骨间挟脊两旁的坚肉处(下髎穴)。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取穴时用缪刺的方法,即左侧痛刺右侧的下髎穴、右侧痛刺左侧的下髎穴。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春秋